|
发表于 2006-5-15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也来讲两句我的看法.</P><P>经济学界在03-04年左右的时候在倡导公司的向前一体化和向后一体化,即一个公司要想成功,需要向前收购其优秀的供应商,向后收购其优秀的客户,这样公司才能获得最强的竞争力,将竞争对手击垮.这一切都是基于科斯的所谓交易成本的理论.于是有了很多公司的向前一体化和向后一体化.我想,这也就是楼主所言的手机设计公司开始天线业务而向前一体化的动向了.</P><P>但是事情恰恰相反,人们发现向前一体化和向后一体化的公司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真正掌握核心竞争力,没有击垮竞争对手反而一个个倒下了.经济学界也因此开始了长时间的反思.</P><P>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向前一体化和向后一体化的过程中,企业虽然降低了关联交易的交易成本,却增加了内部的管理成本,而且由于被收购的企业因为有了稳定的供应商,或者采购商,则受到的竞争压力立刻大大消减,也自然就受到竞争压力消减带来的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不良影响,接着就发生连锁反应,在收购时本来是业界顶尖的公司,在收购后却业绩平平,并且逐渐淡出主流, 因为其淡出主流(暂时以供应商举例,收购客户的情况类似),而原公司的产品需要继续拥有竞争力,必须采购其他供应商的产品,而因此会带来被收购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以及严重的部门或关联公司矛盾,最后整个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然后进入恶性的循环.</P><P>这就还回到了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那里了,自由竞争在推进整个产业和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任何消除或者希望避免自由竞争的行为都回对这种进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P><P>因此,经济学家们经过深入的反思,开始引入产业链的概念.为什么会形成产业链呢?在一个行业里的一环,只要这一环可以产生足够的利润支撑一个或多个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经过一段时间,这一环节会逐渐明显为产业链中的一环。这样,链条之间有着相互的供应关系,链条内部的公司通过自由竞争而推动技术的进步,提高供货的效率,而链条的上游通过汲取下游的成果获得新的竞争力。这样的效率自下而上地传递,使整个产业的效率持续提高形成良性的循环。</P><P>接下来的04-05年,业界纷纷开始了公司的分离,一个公司横跨产业链的都慢慢分离成各个环节的公司,虽然各个公司之间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财务和控制权上,各个公司都有非常大的自由。如Moto和Freescale, HP和Agilent,Siemens和Infineon等等。</P><P>现在很多设计公司开始涉足天线行业,其实就是违背了这样一种业界的规律。因为天线的部门如果供货给其他的设计公司,则手机设计部门会不满,手机设计部门采用其他公司的天线,相应地,天线部门也会不满。最后的结果是一方面内耗特别大,另一方面双方在狭隘地降低交易成本之后却在更广地层面上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波导这两年经营出现问题,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不知道宁波天立的贡献有多少?</P>[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3 RD币</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