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penghong_110

[讨论] 双振动后音腔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9 13: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怀疑正解。

请penghong给大家说说这个是什么样的手机speaker,在什么情况下测出来的蓝色曲线?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9 14: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频响的谷这么多,而且也像楼上说的比较有规律,是不是speaker造成的吧?有没有单体的曲线贴出来看看。(弱弱问一下,黑色就是本体曲线吗?)
lz通过处理,增强了2K-3K的频段,把500-1.5K,这样对听感是不是有好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0: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ighting</I>在2007-6-29 0:29:53的发言:</B>
后腔这么小啊?原始扬声器的fo是多少啊?两个腔体的容积又是多大?看起来系统谐振点超过1000Hz了。
蓝色曲线低频明显不是按照12dB/OCT下降的,怎么回事?密封不严?峰谷太大了,都超过10dB了,而且宽度绝对超过1/8OCT。 2.7kHz和5.5kHz, 1.8kHz, 3.6kHz和7.8KHz的谷楼主有考虑过他们之间的联系嘛?

高频做到18kHz?这个之前的缓慢下降和之后的快速消失,让人[em13],测试系统的问题?

做过的东西拿出来讨论,共享,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不懂的术语和概念不要乱用,免得误导新入门的兄弟姐妹,闹出笑话。</DIV>


呵呵!
真实测试!
关于频点,紫色的曲线不是平坦了许多了吗?关于频点我想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手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如果要追问到底,这是最后微调的结果,是前腔和出声孔面积位置进行了细微的调整。
其实让贴出来只是让大家分析“低频段”。
当然大家也看出来了,单后腔的时候FO1.5KHZ,双后腔的单体980HZ。扬声器单体900HZ。
关于高频18KHZ分析错误,再想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0: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rogFeng</I>在2007-6-29 14:43:49的发言:</B>
频响的谷这么多,而且也像楼上说的比较有规律,是不是speaker造成的吧?有没有单体的曲线贴出来看看。(弱弱问一下,黑色就是本体曲线吗?)
lz通过处理,增强了2K-3K的频段,把500-1.5K,这样对听感是不是有好处?</DIV>


SPK曲线是有许多峰谷的,别把SPK厂提供的曲线拿来就用,他们都是经过优化1/12OCT的,很多的峰谷我们在规格书上是看不到的,一般SPK在1。5KHZ前段手机外放“低频段”会高些,在2-5KHZ有谷,但优秀SPK公司在这一段特别好。会相对提升一些,这一段直接影响手机外放的响度,音质,语言的可懂度,如果水货机在一段提升6DB,声音会变大一倍,声音清脆,我对水货机一般会通过音腔把这一段设计得高一些。品牌机只需通过音腔把这一段调平坦就行。高频6KHZ以后,一般都比较高。
我通过处理,提升了低频,中频段相对于高频有提升,高频段进行了衰减,我觉得手机高频太多,容易破音,声音尖。如果想声音好听,高频段必须进行有效的衰减。我记得沈老师对我说过一句话,虽然某些频段你对他进行了衰减,在曲线上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它实际还是存在的,这些都将影响声音的质量。这句话应用在手机高频段我想很有道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5 15: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问你问题呢,怎么不回答我呢?
如果峰谷太明显,跟规格书有差异,说明扬声器厂家在玩trick...如此而已。
强烈要求贴出TH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6 8:07:04编辑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6 18: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调前腔和出声孔位置可以填谷?不可能吧,只能移前腔谐振的位置点和改善失真吧。
如果那些谷值真的是前腔造成的,那一定存在很多旁支的亥姆霍兹共鸣器,没人会这么费事情的浪费空间,结果为了损坏音质吧。有空间为什么不加到后腔上面?所以你的那些峰谷值明显不是前腔谐振造成的。
楼上的建议很正点,THD贴出来就可以反映很多问题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9 22: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amuo</I>在2007-7-6 18:53:04的发言:</B>
调前腔和出声孔位置可以填谷?不可能吧,只能移前腔谐振的位置点和改善失真吧。
如果那些谷值真的是前腔造成的,那一定存在很多旁支的亥姆霍兹共鸣器,没人会这么费事情的浪费空间,结果为了损坏音质吧。有空间为什么不加到后腔上面?所以你的那些峰谷值明显不是前腔谐振造成的。
楼上的建议很正点,THD贴出来就可以反映很多问题了。

</DIV>


呵呵!有些不是想当然的啊!
明天贴几个图片,是对音腔的改动引起的频响曲线的变化,能说明一些问题,如果你能把这几个图片分析清楚,音腔设计也就不是那么难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0: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以往的帖子看,Amuo的水平不是高你一点两点,如果你这样说,给我的感觉,似乎整个论坛除了你对手机音腔有见解之外,大家都是小弟,在跟你学经验,过于狂妄了一点吧?
工程师么,还是低调一点收敛一点比较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23: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upload=jpg]UploadFile/2007-7/07711@52RD_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7/07711@52RD_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7/07711@52RD_3.jpg[/uploa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23: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ighting</I>在2007-7-11 10:14:55的发言:</B>
从以往的帖子看,Amuo的水平不是高你一点两点,如果你这样说,给我的感觉,似乎整个论坛除了你对手机音腔有见解之外,大家都是小弟,在跟你学经验,过于狂妄了一点吧?
工程师么,还是低调一点收敛一点比较好。</DIV>



呵呵!!
我觉得没有您说的那种意思。如果我有您说的那种中伤别人话,十分抱负:对不起!Amuo!
我想论坛只是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给予像我这样的人学习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12: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enghong_110</I>在2007-7-11 23:17:51的发言:</B>
[upload=jpg]UploadFile/2007-7/07711@52RD_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7/07711@52RD_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7/07711@52RD_3.jpg[/upload]</DIV>


从图上看,首先可以说明这个音腔设计的后腔基本是保持在恒定的。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的曲线说明音腔的改进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的。
但是前腔和出来的声波似乎经过了两次的收缩的管道,如果对应到声学的类比线路图中,应该在普通的前腔和前出音孔前还有一个腔道和更小的孔。这样的曲线应该是侧出音的方式,如果确实是测出音的方式产生的话,个人认为三幅图片对应的测出音都不是很理想,应该可以通过理论模拟仿真来指导一下这个音腔的改进。
下面是我一年前做的一个工作,理论仿真和实测曲线的对比,供参考,不知是否正确


[upload=gif]UploadFile/2007-7/07712@52RD_仿真.gif[/uploa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12: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关注:我最初的想法是想让大家想想如何把曲线调整成灰色曲线。

看过您的仿真,我弱弱的问一句,您实测的SPK是松下的吗!从调整出来的曲线上看,我觉得有点像松下SPK单体。从曲线走势上看,好像不国内的膜片的SPK曲线,有点像韩国或日本的。

SPK单体我猜可能在4-6KHZ这一段是有一个谷的,3KHZ附近有SPL高的小峰。也不知是否正确。望赐教。如果我猜对单体曲线走势的话,3。5K-5KHZ的谷通过音腔调整还可以适当的提高一些。

个人分析,欢迎拍砖。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4 13: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我实测的是国内的spk在测出音方式设计下的一条曲线,当然这样的测出音方式设计是不合理的。做这个主要是为了验证软件仿真是否可信,是否有指导意义。

至于你说的让大家去想想怎么把曲线调整成灰色曲线,让我费解:不知道什么手机厂家会把音腔设计出这样的曲线出来?难道灰色曲线的效果重放音乐的时候比紫色曲线好?

spk单体在小障板上的测试没有你所猜的一个谷,3KHz附近也没有SPL高的小峰。而且我工作以来,也从来没有见过什么样的spk单体在3KHz附近有小峰,4-6KHz有所谓的谷,也许是我见的少了。但我仍然觉得,如果你遇到这样的spk的话,去骂骂你的spk供应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5 12: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eyeblack的仿真曲线是典型的双谐振前腔。
在这个设计中,喇叭前腔先通过一个谐振峰,然后以12db/oct斜率衰减直至第二个前腔谐振峰。过了这个峰之后,以24dB/oct的斜率衰减。因此两个谐振峰之间似乎有一个谷点。
这种设计一个好处既可以在3kHz左右,人耳最敏感的频段产生一个峰,增加响度,又不会像单前腔设计那样过了谐振点以后立刻衰减很多。另外,由于前腔的两个声导管增加了声质量,有助于稍稍压低一点F0.
但是缺点是,失真较大,有时候甚至会有杂音。所以要特别注意。一般验证这样的设计,还需要附带验证THD曲线。另外灵敏度也会压低1dB左右。
另外仿真曲线和实测曲线的差异,我个人的理解是实际中,声导管的容积和声腔的容积相比不再是个小量了,所以产生一定的差异。如果是我,我会试着将第一个谐振点再往高频移一点,第二个谐振点往低频移一点,相信会对音质有改善。
[upload=jpg]UploadFile/2007-7/07715@52RD_类比线路-双前腔.JPG[/uploa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13: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eyeblack</I>在2007-7-14 13:39:22的发言:</B>
楼上的,我实测的是国内的spk在测出音方式设计下的一条曲线,当然这样的测出音方式设计是不合理的。做这个主要是为了验证软件仿真是否可信,是否有指导意义。

至于你说的让大家去想想怎么把曲线调整成灰色曲线,让我费解:不知道什么手机厂家会把音腔设计出这样的曲线出来?难道灰色曲线的效果重放音乐的时候比紫色曲线好?

spk单体在小障板上的测试没有你所猜的一个谷,3KHz附近也没有SPL高的小峰。而且我工作以来,也从来没有见过什么样的spk单体在3KHz附近有小峰,4-6KHz有所谓的谷,也许是我见的少了。但我仍然觉得,如果你遇到这样的spk的话,去骂骂你的spk供应商。



</DIV>


呵呵,不好意思!很少用到AAC的产品,对他们的产品也不是很了解,有空可以加我MSN向您学习一下,
以上只是曲线分析,没有音质好坏之分。不要见怪!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2RD我爱研发网 ( 沪ICP备2022007804号-2 )

GMT+8, 2024-6-3 09:24 , Processed in 0.04877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