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41|回复: 42

[讨论] 六层板,8层板PCB LAYOUT 交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4 23: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各位大哥,能不能分享一下六层板,8层板PCB LAYOUT的经验,能提供教程给小弟最好.谢谢
发表于 2007-6-15 16: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这个资料,也许对你设计有帮助!

【文件名】:07615@52RD_多层板PCB层叠设计方案指南.pdf
【格 式】:pdf
【大 小】:40K
【简 介】:
【目 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10: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资料
   对于电源、地的层数以及信号层数确定后,它们之间的相对排布位置是每一个PCB工程师都不能回避的话题;

   单板 层的排布一般原则:

   元件面下面(第二层)为地平面,提供器件屏蔽层以及为顶层布线提供参考平面;

   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

   尽量避免两信号层直接相邻;

   主电源尽可能与其对应地相邻;

   兼顾层压结构对称。
   对于母板的层排布,现有母板很难控制平行长距离布线,对于板级 工作频率在50MHZ以上的(50MHZ以下的情况可参照,适当放宽),建议排布原则:
   元件面、焊接面为完整的地平面(屏蔽);

   无相邻平行布线层;

   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

   关键信号与地层相邻,不跨分割区。
   注:具体PCB的层的设置时,要对以上原则进行灵活掌握,在领会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单板的需求,如:是否需要一关键布线层、电源、地平面的分割情况等,确定层的排布,切忌生搬硬套,或抠住一点不放。
以下为单板层的排布的具体探讨:
   *四层板,优选方案1,可用方案3
方案 电源层数 地层数 信号层数 1 2 3 4
1 1 1 2 S G P S
2 1 2 2 G S S P
3 1 1 2 S P G S
  方案1 此方案四层PCB的主选层设置方案,在元件面下有一地平面,关键信号优选布TOP层;至于层厚设置,有以下建议:
   满足阻抗控制芯板(GND到POWER)不宜过厚,以降低电源、地平面的分布阻抗;保证电源平面的去藕效果;为了达到一定的屏蔽效果,有人试图把电源、地平面放在TOP、BOTTOM层,即采用方案2:
   此方案为了达到想要的屏蔽效果,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电源、地相距过远,电源平面阻抗较大
   电源、地平面由于元件焊盘等影响,极不完整
   由于参考面不完整,信号阻抗不连续
   实际上,由于大量采用表贴器件,对于器件越来越密的情况下,本方案的电源、地几乎无法作为完整的参考平面,预期的屏蔽效果很难实现;方案2使用范围有限。但在个别单板中,方案2不失为最佳层设置方案。
   以下为方案2使用案例;
   案例(特例):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以下情况:

   A、整板无电源平面,只有GND、PGND各占一个平面;

   B、整板走线简单,但作为接口滤波板,布线的辐射必须关注;

   C、该板贴片元件较少,多数为插件。

   分析:
   1、由于该板无电源平面,电源平面阻抗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2、由于贴片元件少(单面布局),若表层做平面层,内层走线,参考平面的完整性基本得到保证,而且第二层可铺铜保证少量顶层走线的参考平面;

   3、作为接口滤波板,PCB布线的辐射必须关注,若内层走线,表层为GND、PGND,走线得到很好的屏蔽,传输线的辐射得到控制;
   鉴于以上原因,在本板的层的排布时,决定采用方案2,即:GND、S1、S2、PGND,由于表层仍有少量短走线,而底层则为完整的地平面,我们在S1布线层铺铜,保证了表层走线的参考平面;五块接口滤波板中,出于以上同样的分析,设计人员决定采用方案2,同样不失为层的设置经典。
   列举以上特例,就是要告诉大家,要领会层的排布原则,而非机械照搬。
   方案3:此方案同方案1类似,适用于主要器件在BOTTOM布局或关键信号底层布线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限制使用此方案;
   *六层板:优选方案3,可用方案1,备用方案2、4对于六层板,优先考虑方案3,优选布线层S2,其次S3、S1。主电源及其对应的地布在4、5层,层厚设置时,增大S2-P之间的间距,缩小P-G2之间的间距(相应缩小G1-S2层之间的间距),以减小电源平面的阻抗,减少电源对S2的影响;
   在成本要求较高的时候,可采用方案1,优选布线层S1、S2,其次S3、S4,与方案1相比,方案2保证了电源、地平面相邻,减少电源阻抗,但S1、S2、S3、S4全部裸露在外,只有S2才有较好的参考平面;

   对于局部、少量信号要求较高的场合,方案4比方案3更适合,它能提供极佳的布线层S2。
   *八层板:优选方案2、3、可用方案1
   对于单电源的情况下,方案2比方案1减少了相邻布线层,增加了主电源与对应地相邻,保证了所有信号层与地平面相邻,代价是:牺牲一布线层;对于双电源的情况,推荐采用方案3,方案3兼顾了无相邻布线层、层压结构对称、主电源与地相邻等优点,但S4应减少关键布线;方案4:无相邻布线层、层压结构对称,但电源平面阻抗较高;应适当加大3-4、5-6,缩小2-3、6-7之间层间距;
   方案5:与方案4相比,保证了电源、地平面相邻;但S2、S3相邻,S4以P2作参考平面;对于底层关键布线较少以及S2、S3之间的线

间窜扰能控制的情况下此方案可以考虑;
   *十层板:推荐方案2、3、可用方案1、4
   方案3:扩大3-4与7-8各自间距,缩小5-6间距,主电源及其对应地应置于6、7层;优选布线层S2、S3、S4,其次S1、S5;本方案适合信号布线要求相差不大的场合,兼顾了性能、成本;推荐大家使用;但需注意避免S2、S3之间平行、长距离布线;

   方案4:EMC效果极佳,但与方案3比,牺牲一布线层;在成本要求不高、EMC指标要求较高、且必须双电源层的关键单板,建议采用此种方案;优选布线层S2、S3,对于单电源层的情况,首先考虑方案2,其次考虑方案1。方案1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相邻布线过多,平行长线难以控制;
   *十二层板:推荐方案2、3,可用方案1、4、备用方案5

   以上方案中,方案2、4具有极好的EMC性能,方案1、3具有较佳的性价比;

   对于14层及以上层数的单板,由于其组合情况的多样性,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大家可按照以上排布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层排布作为一般原则,仅供参考,具体设计过程中大家可根据需要的电源层数、布线层数、特殊布线要求信号的数量、比例以及电源、地的分割情况,结合以上排布原则灵活掌握

   6层板以后的各个方案在哪?
  
   6层和8层来了
   *六层板,优选方案3,可用方案1,备用方案2、4
方案 电源 地 信号 1 2 3 4 5 6
1 1 1 4 S1 G S2 S3 P S4
2 1 1 4 S1 S2 G P S3 S4
3 1 2 3 S1 G1 S2 G2 P S3
4 1 2 3 S1 G1 S2 G2 P S3
   *八层板:优选方案2、3、可用方案1
方案 电源 地 信号 1 2 3 4 5 6 7 8
1 1 2 5 S1 G1 S2 S3 P S4 G2 S5
2 1 3 4 S1 G1 S2 G2 P S3 G3 S4
3 2 2 4 S1 G1 S2 P1 G2 S3 P2 S4
4 2 2 4 S1 G1 S2 P1 P2 S3 G3 S4
5 2 2 4 S1 G1 P1 S2 S3 G2 P2 S4
EMC问题

   在布板的时候还应该注意EMC的抑制哦!!这很不好把握,分布电容随时存在!!
  如何接地!
   PCB设计原本就要考虑很多的因素,不同的环境需要考虑不同的因素.另外,我不是PCB工程师,经验并不丰富:)))
   地的分割与汇接

   接地是抑制电磁干扰、提高电子设备EMC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接地既能提高产品抑制电磁干扰的能力,又能减少产品对外的EMI发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2 09: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3 09: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HDI几个会这样啊!呵呵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4 22: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8 15: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em06]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0 10: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20: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的资料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 14: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5 13: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pass by here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5 13: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em08]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14: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楼好人啊[em01][em01][em01]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4 18: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经验:
RF在第一层时

TOP-layer2-GND1-layer4(RF&High Speed&Audio)-Gnd2-layer6-layer7-Bottom

RF在第八层时

TOP-layer2--layer3-GND1-layer5(RF&High Speed&Audio)-Gnd2-layer7-Bottom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8: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2樓分析的很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14: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是高手如云啊!谢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5 15: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顶一下[em14][em14]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7 14: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3楼的怎么把华为的层叠设计参考文档给拷上来了[em01]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3 20: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4]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4 00: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很好,顶下[em01]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2RD我爱研发网 ( 沪ICP备2022007804号-2 )

GMT+8, 2024-4-30 18:56 , Processed in 0.05148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