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3|回复: 1

IT经理世界封面报道:技术自主的烦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9 2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不缺技术,缺的是把技术市场化的能力。

  今年10月,四川国芯科技定价1998元人民币的龙芯中小学生笔记本电脑陷入了尴尬。其公布的设计图片上被发现在键盘上竟然有苹果电脑的标志,这种外观设计上的疏漏,被怀疑是一种粗糙的仿制和投机。进而,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CPU,也开始被不了解情况的人连带质疑——“这种学习机水平的东西有必要搞吗?”

自2002年9月龙芯1号诞生,到去年陆续发布龙芯2号及其系列增强芯片,外界对其计算能力、知识产权和兼容性的质疑就如影随形。虽然龙芯2号F型CPU运算能力预计可以达到中档奔腾Ⅳ处理器水平,但余音未消的“汉芯造假”和“方舟三号失败”等事件,让外界对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弥漫着“不友好”的情绪。

  不过,这些质疑和不理解也仅仅是龙芯面临的一点小麻烦罢了。因为龙芯在诞生之后的烦恼才刚刚开始,它必须要证明自己的市场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自主的意义”。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计算机行业已经实现了“浅表本土化”——联想等企业在产品和品牌上已经取得了优势地位。与其相反,中国计算机产业在核心部件与核心技术上的“深层本土化”,却已经被看成是一个索然无味的话题。因为在被西方巨头所垄断的产业链内,能够让中国企业有所作为的空间似乎已经非常小了。

  能将卫星放上天,能制造载人飞船,中国似乎不缺核心技术。10年前,中科院就可以开发出最好的中央处理器用在巨型机上,西昌卫星中心的研发人员就可以开发出世界最好的主机板用来发射卫星。但那是作为科研项目来实现的,研发人员不需要考虑产业工程师所必须考虑的“成本”——这是科研和产业研究的区别,也是技术与市场化产品的区别。

  实际上,龙芯的诞生以及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主机板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都证明了中国在单纯的技术层面不一定与世界有那么大的差距。那么,10年之后,中国能不能诞生世界级的芯片企业和主板厂商?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完全依赖于技术本身?

  如同龙芯开发团队所说的,开发一个核心芯片也许不难,但是将之融入市场却一定是艰难任务。这不仅仅需要接受价格、质量等种种市场化的洗礼,还需要构建产业链条以及众多相关的应用技术、产品、服务等等的“生态圈”战略。

  实际上,本土企业目前缺乏市场化、产业化的应用技术,瓶颈不一定是在技术本身,而恰恰是在市场和产业的前端。从这个角度来看,“自主技术”仅仅是冰山在水面上漂浮的那一部分。我们必须把目光延伸到水下的那些“自主产业化和市场化能力”之上。

  自主芯片的降生只是一个痛苦的开始。芯片“流”出来了,但要变成创造市场价值的产品,却还是要经历一场旷日持久的磨难。

  龙芯降生之后

  张晓洁 许扬帆/文

  一台采用64位龙芯2号处理器(GodSonⅡ)、安装Rays Linux操作系统的电脑在  上个月月末出现在上海Linux社区技术交流大会上。这台机箱只有普通电话机大小的新款PC,是江苏中科龙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龙梦)设计制造的龙芯电脑,这也是市场期待3年之久的龙芯2号电脑的首次亮相。今年10月,基于龙芯2E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样机也在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上首次公开展示。

  当外界普遍猜测龙芯电脑将以超低价格切入传统PC市场的时候,中科龙梦却宣布,这款能实现幻灯演示、文字处理、电影播放和上网浏览的龙芯PC将首批量产1000台,只卖???脱?#?菔辈换嵴攵云胀ㄏ?咽谐 ?n
  龙芯的市场化由此开始了艰难的第一步。

  学术产业化

  一个月之后的北京,在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简称计算所)50周年庆典上,穿着中山装的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在一片西装革履的会场上显得风格迥异。

  胡伟武在学术圈子内被称作“中国愤青的楷模”,当龙芯有所进展,他会组织团队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唱“打靶归来”。事实上,他乐观温和,因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开发CPU的艰辛,这种用很“精神层面”的做法来宣泄情绪和激励团队的行为也就为人所理解了。

  龙芯是863项目之一,胡伟武的加入也是缘于一股热情:“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八五’和‘九五’计划期间,在通用处理器的研制方面没做任何的部署。在‘十五’初期,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应以研制专用的嵌入式处理器为主,但是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从1999年开始就呼吁应该花大力气做通用处理器,认为错过未来五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现在摩尔定律已经变慢,这是中国实现超越的大好时机。”胡伟武表示,目前微处理器的发展到了一个难得的转折期,CPU升级速度在变慢,而未来大量新的设备和应用将要求低功耗的CPU,这是龙芯存在和反超的理由。

  从战略决策变成现实,选择“迂回求生”是龙芯唯一的选择。为了努力绕开几乎被跨国公司垄断的知识产权陷阱,龙芯决定避开英特尔和AMD的领地“X86”结构,选择另外一个世界通用的中央处理器RISC结构。国际上采用类似指令的大都为英特尔曾经的竞争对手:MIPS处理器、IBM处理器、SUN处理器、DEC的处理器等,但是这些公司现在大多不自己生产CPU了,所以这个应用广泛的体系也便于龙芯日后拓展主流CPU市场。

  胡伟武作为精神支柱和学术灵魂,支撑着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龙芯研发团队。维持这样一个团队并不容易,一家跨国公司曾经用10元月薪聘请其中的一个技术骨干,虽然最终被拒绝了,但这种外界诱惑对龙芯团队来说还仅仅是烦恼的一部分。

  由于龙芯的研究几乎是“白手起家”,其技术核心的来源,以及未来的前景,这些都成了外界对龙芯此起彼伏的质疑。2002年9月发布的龙芯1号,其实仅相当于486水平,而当时的国际主流厂商已经推出了奔腾Ⅳ号处理器,很多人就此怀疑启动龙芯计划的必要性:“国外几千亿美元,几代工程师投入的CPU,中国几千万元人民币,几十个人就想赶超之?”

  除了本身的技术性能,“既要做英特尔又要做微软”的局面也让龙芯面对的困难超乎想像。由于“迂回求生”带来的结构差异,龙芯不可能使用现有的微软操作系统。所以这个CPU面世背后还要有配套的、工作量更大的操作系统开发。除此之外,即便主板、接口等看似简单的配套工作,也面临从头做起的局面。

  今天全球IT硬件功效之所以能够接近完美,很大程度是因为几十年来产业链每个环节的协同努力。显然,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单一的芯片研发已经不算简单,想启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又谈何容易。

  龙芯1号推出后,计算所为了尽快实现学术产业化,与综艺集团成立了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计算所专注于芯片核心技术的研发,神州龙芯集成电路公司作为联结研发与产业的纽带,为下游的整机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分别提供基于龙芯CPU的IP、芯片与解决方案。当时,龙芯1号定位为在嵌入式CPU市场,率先探索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

  此外,计算所还和海尔、曙光、中软、长城软件、神州龙芯、中科红旗等40多家单位合作成立了龙芯产业联盟,希望以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产品,覆盖从CPU到主板的整个IT产品层次。

  2005年4月,跟随胡伟武一路开发龙芯1号、龙芯2号的张福新和他的项目小组到苏南城市常熟开辟“根据地”,与梦兰集团合作成立龙芯产业化基地,开发、制造基于龙芯2号的产品。今年6月,与梦兰集团合资成立江苏中科龙梦科技有限公司,除了生产税控机和视频监控系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推出足够好用的电脑。

  龙芯产业联盟、龙芯开放实验室和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等企业单位组成了庞大的龙芯下游伙伴。但是作为学术产业化的关键企业——神州龙芯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亏损。因为布局可以人为推进,但市场却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龙芯2号研究成功后,龙芯项目组一直期待能够和中国本土的IT巨头合作,以便迅速打开市场完成市场化循环。但是,在CPU设计领域的“小巨人”——ARM公司去年一年做了15亿颗芯片,英特尔一年也卖掉了1亿多颗CPU,上亿的销量是ARM和Intel inside品质成熟的保障,显然,没人敢拿当时没生产过一颗成品的“龙芯inside”来冒险。

  曾在2004年介入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项目的台湾宝成集团,也因为看不到市场前景,以及担心来自台湾当局的压力,而在2005年正式撤出。到目前为止,龙芯项目的核心伙伴中没有真正的IT巨头,综艺、梦兰都是一些投资传统领域为主的资本,这说明龙芯不可能在证明自己的市场价值之前,寻求搭车模式的快速发展。

  定位和定价

  前不久,四川国芯获得神州龙芯的授权,设计出了一台基于龙芯1号的中小学生笔记本电脑,定价才1998元。另外,还有一些第三方的公司试图通过和龙芯的合作来推出低价电脑。对于这样的市场化方向,市场上的反应却是一片哗然,甚至又引发了龙芯本身“没有价值”的负面言论。“显然,市场是最冷静和现实的,爱国情绪不可能左右市场化的价值观。”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总经理胡志祥说道。

  2006年10月20日,龙芯产业联盟在常熟召开会议,试图通过会议来达成对品牌定位和形象宣传的一致。“最近很多厂商似乎在拿龙芯样机和品牌炒作自己,但是实际上这些通用PC厂商的宣传和龙芯的真正定位并不符合。”胡志祥说,“龙芯电脑不能直接和有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件的IA架构的PC进行竞争,因为那好比以几家公司的力量和整个英特尔-微软联盟产业链上成千上万的企业去拼命。”

  实际上,龙芯产业化曾经在市场定位上摔过跤。2005年,曾经在英特尔公司美国总部工作多年的曾明接手神州龙芯,他发现公司的经营策略存在问题,最初龙芯1号的构架是计算机用的通用型CPU,并不是嵌入式产品,再加上性能相对落后,产品和方案没有竞争力。

  “龙芯不针对个人计算机,不与英特尔、AMD直接竞争。”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曾经对龙芯1号处理器芯片定位有过明确的表示,但把嵌入式芯片市场被认为是龙芯的重要方向是在2005年后才明确的方向。

  据统计,目前嵌入式芯片的需求成倍增长,仅ARM公司每年出货就达10亿颗,而对应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之一——Linux系统约占全球PC的10%,手机的60%。神州龙芯总经理曾明表示,龙芯在IP设计方案上还是有市场潜力的,其主要对手是MIPS公司,该公司占有40%的市场份额。“龙芯的业务应该向IP业务(芯片方案)收缩,因为我们的客户是IC设计公司。”曾明说道。

  胡志祥认为,行业用户比个人电脑消费者市场的影响更容易及时控制和补救,特别是在龙芯技术还处于不够成熟的时候。另外,行业人士认为,龙芯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军队、政府、以及一些特定行业领域使用。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龙梦盒子和龙芯笔记本电脑都是针对军队的安全性、便携性要求设计的,而一些功能也符合地方的电子政务要求,比如常熟出产的龙芯税控机成品已经成功进入了一些政府的采购订单。

  与此同时,龙芯的定价也在龙芯产业链内部存在一定分歧。龙芯内部很多人都不认同这从一开始就把龙芯电脑定位于“千元电脑”的印象。

  龙芯有限的采购导致成本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如龙芯开一套笔记本电脑模具最少要七八十万元。因此胡志祥担心,与具有上亿出货量和众多配套厂商的英特尔等巨头相比,降低龙芯的成本很难。在整台电脑中,芯片的成本只占整机的20%,也就是说,走低价电脑路线,龙芯最大的底线是比英特尔、AMD的成品便宜20%,否则就是亏本,而且低价不利于龙芯的品牌形象。

  显然,在这种龙芯内部人士基本上有着统一判断的情况下,市场上却出现面向消费市场的“龙芯笔记本电脑”和“低价”等的概念,是一种对产业链条无法掌控的结果。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龙芯根本就不需要以低价PC的形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现在必须尽快调整宣传和形象策略,否则就会受到炒作者的牵累,损害自身形象。

  对于刚刚完成学术产业化的龙芯来说,由于缺乏市场经验和对产业链条的实际掌控力,其在市场化道路上的麻烦恐怕只是刚刚开始。

  产业市场化

  “与龙芯产业化相比,做CPU就和种萝卜白菜差不多。” 龙芯的总设计师胡伟武在接触了产业界之后如此感叹。在他看来,龙芯面对的真正困难是赢得企业和市场的信任,以及真正建立起一个由龙芯为上游的完整产业链条。

  实际上,在开始投资龙芯产业化基地、开始准备做整机时,龙芯团队才认识到龙芯离市场需求的差距还很远。比如,龙芯团队除了要开发龙芯2号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竟然还要自己设计主板,以便让龙芯能够兼容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类板卡、内存和硬盘。

  2年前,龙芯芯片方案刚设计出来时,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总经理胡志祥利用其在台湾企业的人脉关系,希望能够寻找为龙芯设计主板方案的主板大厂。但是所有的主板厂都婉言拒绝了,因为目前主流的主板厂都在全身心围绕Windows XP系统进行产品开发,并且开发的启动规模都是100万片以上的,而第一批龙芯主板最多只有10万,还是Linux的。随后龙梦公司总经理张福新等人不得不跑到深圳与多家本土的主板设计厂洽谈,其结果还是被拒绝。

  无奈,一群连主板接口在哪都还不很清楚的年轻人最终在深圳找到了一家愿意合作的设计工作室,决定在其帮助下自己设计主板。但做了一半才发现,设计用的套片出现了问题——设计中初始的“北桥”芯片采购成本达到120美元,超过主机板加芯片的成本总和,于是只好再调头,为廉价“北桥”芯片重新设计,并把一部分配套芯片的功能重新集成到龙芯2E中来降低成本。

  而在设计接近尾声时,研究人员又发现,因为龙芯电脑的机箱只有普通电话机大小,因此尽管龙芯芯片功耗低,但是主板的散热设计依然不能够过关,于是只好再对主板进行改进。甚至到了2006年3月,第一版龙芯PC样机计划将于6月批量生产时,又出现一个第三方的配套芯片无法与龙芯芯片兼容。龙芯主板的开发人员夜以继日地调试了几个月也没有彻底解决这问题,导致了龙芯电脑上市的推迟。

  龙芯电脑遭受的曲折还有更多。在主板之后,为了产品外观张福新又一次跑遍了所有大的代工厂,但即使他花重金请设计公司,也没有一家知名厂商愿意开模。不过,他们还是选择了买断一家龙芯笔记本电脑的外观设计,以防止日后的产权纠纷。

  回想起来,虽然遭遇了众多磨难,但也并不是没有收获。比如,龙芯团队攻下主板就解决了龙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最关键环节。“一款主板能够将与RISC结构龙芯CPU和目前市场上X86体系下的大部分板卡和外设兼容,这意味着龙芯有了真正的市场价值。”胡志祥说。

  而今天,一个龙芯的软件技术联盟也正在形成,其中包括为Linux的应用系统开发商,比如南京新华科技公司、无锡永中公司和使用龙芯解决方案的IC厂商和应用厂商等。现在龙芯电脑已经形成了一套编译应用软件的流程:用Firefox上网、用MP3 Player 播放流媒体、可以配摄像头,还有各种游戏和MSN都很流畅了,可以说,龙芯电脑的产业配套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但是张福新依旧无法放宽心。他摇着头说:“产业链也有粗有细,要真正成型至少还要10家应用系统开发公司,5家配套芯片、主板公司,还有其他的专业市场、设计公司。”

  显然,“自主芯片”的烦恼才刚刚开始,他要走的市场化道路还相当漫长。-

  龙芯所处的世界

  过去40年,CPU领域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上世纪70~80年代,英特尔在与摩托罗拉的战争中胜利而成为CPU霸主。英特尔主要是通过与IT巨人IBM合作,并随着个人PC的井喷式增长,与微软联手持续推出兼容系产品,凭借摩尔定律市场与收益成倍提升。

  而上世纪末的第二次大战中,CPU的三足鼎立最终成为两强争霸,AMD凭借着顽强的牛仔精神抓住64位处理器的契机登上规则制定者的神坛,到今天双方已经在65nm和45nmCPU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价格上展开,但这场战斗将旷日持久而让双方进退维艰。

  Mercury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包括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CPU市场中,英特尔占据73%市场份额,AMD占有率为22%,但两家销售收入几乎占市场的99%。这意味着争夺剩下5%的x86 处理器市场的威盛和Transmeta等公司,销售收入的空间还不到1%!

  机会显然不在传统意义的PC身上了。不久前,威盛的全球总裁陈文琪指出,“我对于CPU的未来市场其实是非常乐观的,CPU会到处都是,PC只会占一个成分。”在他看来,CPU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新型小巧的移动设备将是未来流行趋势,而这些终端要求芯片的低功耗和高集成性能,英特尔等公司并不具有优势。他相信随着新兴市场不断扩大,CPU的市场份额一定会发生变动。

  接下来的10年,无线网络、3C融合等新的应用将推动全球IT行业的巨大变革,在新兴市场将会出现新一轮的大战。这很可能是包括龙芯在内的中国CPU赶超国际主流处理器的最后机会。-

  主板是所有数字技术转变成应用的最关键环节。本土势力在主板研、产领域的兴衰起伏,既是经验教训的案例库,也是未来希望的关键点。

  本土主板兴衰启示录

  许扬帆/文

  “我们2003年以后就不再出主板行业的研究报告了。”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分析师说道:“现在没有多少人还关心这个行业,报告卖不出去。”

  的确,当PC行业利润越来越低,主板作为其中利润率更低的一个组件,其对市场的影响力也在下降。在市场份额上,今天华硕以每月20万片的出货量牢牢控制着内地市场的18%稳居市场第一;微星、技嘉、精英等台湾大厂统治了可统计的约每月112万片的内地出货量的大约40%。这个市场似乎格局已定,波澜不惊。

  但是在这些大厂的身边,还有着上百家中国内地的主板厂,他们用自己自主研发的产品,瓜分了剩下的超过40%的市场份额。

  作为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芯片和主板在中国走了两条不尽相同的自主道路。芯片技术含量高,走的是从学术到市场的“正规路径”。而主板技术含量相对低,走的是从市场到市场的“野路子”。

  芯片与主板在技术意义上和潜在影响力上也许相差甚远,但是他们有两点是紧密联系的——本土主板行业过去10年的经历,已经证明了“持续的市场化生存”难度远远超过“自主研发一个产品和技术”。

  而与此同时,在中国自主数字化产品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主板作为所有数字技术转变成应用的最关键环节,与芯片一样也将扮演重要的“后台角色”。

  自主的则灵

  今年,深圳信步(Seavo)科技公司总裁吴福禄决定把自有物业——位于车公庙的5000平方办公室租掉,搬到离深圳赛格电脑城只有200米的一个简陋办公室内开始艰苦创业。

  利用“911”事件以后全球监控行业迅速发展,吴福禄新设立的信步公司以设计和开发以要求苛刻为特征的监控行业专用主板,作为新的市场切入点重返主板行业,成功为10多家品牌电脑厂商配套,并在今年10月达到了3万片的出货量。但是即便如此,现阶段的信步依然离吴福禄当年塑造的则灵主板相差甚远。

  10年前,吴福禄作为创始人,塑造过则灵主板的辉煌。当年,则灵率先笼络住一个具备了主板核心研发能力的团队,又兼有本土公司的地缘优势,因此在主板市场上一路领先,在1998年就突破10万片的月销售量,不仅成为DIY市场的第一品牌,还成功进入OEM/ODM市场,为联想、方正、TCL、海尔、长城、七喜、湘计算机等大部分本土PC品牌供应配套主板。

  1992年,吴福禄开始投身主板产业,但是又不甘心只做港台成品的代理,于是就到处寻找能够帮助其实现自主研发和制造的专业人才。

  在今天的台湾,有20年主板研发经验的工程师成百上千。但是在内地,“有10年经验的业者不超过5人”。显然,1992年的中国内地,就更找不到任何电脑主板研发人员了。因此求贤若渴的吴福禄只能到为军工、国防领域培养专业人才的大专院校去苦苦寻找。

  1993年的一个冬日,吴福禄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生宿舍里挨户敲门询问:“谁是学高速信号布线的?”这时,水房内跑出一个刚刷完牙的小伙子,一脸愕然地回答:“我就是。”

  这个名叫吴开兴的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在1994年毕业后分配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许是受吴福禄的求贤精神的感染,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了一年时间就转战深圳,成为则灵第一个主板开发人员。

  “吴开兴的作用是为则灵的自主研发开设了一个研究部门,并由此和英特尔等上游厂商建立了联系。由于国防科研项目几乎可以视作不计成本的投入,因此要形成能够满足成本和需求检验的真正产业化技术,吴开兴还需要转型”。吴福禄说。

  不过转型还没有进行完,吴开兴就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还不是将这些军用技术用于民间的时候……”在西昌卫星中心政委等军方高层多次拜访和劝导之下,无奈的吴福禄只好让吴开兴在1995年返回了西昌。

  在1994年,由于听说海洋主板在深圳建立了一个研发中心,吴福禄每天开车在深圳的马路上转悠,最后终于在一个民房的二楼找到了海洋研发中心。开门接待吴福禄的是当时担任海洋主板研发中心研发经理的李辉。李辉说,当时的第一印象是吴福禄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技术和人才的真挚渴望。

  也许是精诚所至,在海洋主板深圳研发中心解散之后的1997年,包括李辉、付永久、黄建新在内的绝大部分骨干都投奔了则灵。吴福禄说,当时我们甚至都没谈薪资、更没谈什么股权。但是若干年后,李辉和黄建新等技术骨干都成了则灵的股东,那时,吴福禄对则灵进行了股改,从自己绝对控股变成了骨干员工集体持股。

  1995年则灵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486主板,1997年以后,则灵的研究团队开发新产品的节奏和技术水准就几乎和华硕、技嘉等全球一线大厂同步和同级,成为内地反应最快的主板企业。

  群雄并起

  到2000年,则灵的分支机构已经遍布全国,其主板产品的单一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年利润超过4千万元。而那时,大部分本土主板品牌尚处于襁褓之中,华硕等现在统治内地一线市场的台湾品牌才进入内地不久。但这个内地最大的主板厂商在如日中天的2000年却意外倒闭。

  “则灵非外因倒闭是中国民营股份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带来的悲哀。”吴福禄说道。1999年,因为想投资于其他行业而辞去董事长职务的吴福禄彻底退出了则灵公司,一亿多的股权都转成了债权。在吴离开之后不久,因为群龙无首,则灵内部产生了严重的股权之争,最后事态发展到了极端,日常经营无法维系,则灵因此崩盘。

  “尽管则灵倒了,却成就了很多主板业的本土富豪”这是业内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目前活跃在中国主板市场的技术人员多少和则灵有点关系。

  则灵的品质部经理尹茂思以及采购部经理刘青及大批技术人员投奔吴海军创立的新天下科技,并推动了新天下的“抢注”品牌“磐英”(新天下抢注了磐英的内地品牌,迫使台湾磐英EPOX改名为磐正)完成了自主研发过程,据DDC今年10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磐英的出货量以3.5万片/月成为市场第10名。

  另外,顶星科技(Topstar)及杰和(ASZ)公司也因为则灵倒闭而腾出的市场空间和产品技术的扩散而得以发展。顶星因此在2001年也拥有了独立的研发制造能力,并打出了“要做中国第一品牌”的口号,据上游芯片厂商提供的数据显示,顶星曾经的平均月出货量达到4万~5万片,成为则灵倒闭之后的最大受益者。

  则灵的离职技术人员还成就了有部分自主研发能力的冠盟(Gamen)、捷波(Jetway)等品牌,这些位于深圳的工厂目前都有一定的研发、制造能力,他们的自有品牌销售量都在2万片/月上下。并且,这些工厂还给其他一些品牌做代工而成为“幕后英雄”,如冠盟就为微星代工“微星MSI”系列产品。

  “冠盟”们又成就了一批具备较强市场、品牌运作能力的营销企业——七彩虹、昂达、双敏、盈通、斯巴达克等。从本质上说,这些品牌其实大都是渠道商,没有研发和制造能力,但凭借出色的市场运作能力,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昂达的部分区域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华硕。据有关数据显示,顶星、七彩虹、昂达等十多家本土主板厂商的生产总量超过20万块片/月,占市场总量的20%左右。

  除了这个相对正规的阵营,当年则灵公司的研发总监李辉,产品工程部总监黄建新、测试部总监付永久等人离开则灵之后,改变了主板的产业链结构,他们决定抛弃主板的市场前端,而将主板的设计和布线环节独立了出来,成立了主板设计解决方案工作室(Design House),向市场提供主板的PCB母板。不少行业外资金通过购买主板设计方案或者PCB母版进入主板行业,由此产生了众成、至达、智盟、联冠、杰灵……等100多个品牌。

  黄建新等人的创业,意外地缔造了一个良莠不齐的杂牌军团,这些杂牌主板向潮水一样地涌向市场,廉价和很高的返修率成了这些杂牌军的主要特征,由于竞争激烈,必须进一步降低成本,这些杂牌主板开始自己设加工厂,其中甚至有企业采购回收旧的电子元器件重新用于主板,使得主板品质更加低劣。由于不通过正常的采购渠道,连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厂商也无法估计这个杂牌主板市场究竟有多大。但是据了解,仅黄建新的“微步”公司,一个月的PCB板出货量就达到20万片/月。

  椐中关村在线的统计报告显示,内地主板市场位居第10至第15位的品牌以七彩虹、顶新、昂达、科迪亚等本土品牌为主,尽管这些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均在3%以下,但是由于其品牌众多,总量非常可观。这大大压缩了台湾二、三线品牌主板的份额,使它们有些不得不淡出内地市场,如:升技(公司已经出售)、磐正(股票已退市)、青云、铂钰、梅捷(已授权给内地渠道商使用)、倍嘉(技嘉第二品牌)、隽星(微星第二品牌)等。

  由于受价格战影响,以及为满足RoHS(无铅制造)要求而处理库存,华硕2006年第二季度的产品毛利率首次跌破10%,华硕电脑中国副总经理王俊仁认为,华硕是所有品牌中定价和利润率最高的,华硕的毛利率只剩下10%,其他主板品牌的毛利率就可想而知了。另据透露,目前内地三线主板军团公司的利润甚至低于每片5元。

  不过,最近廉价主板市场有向海外蔓延的趋势,大批来自中东、南美和印度的采购商涌向赛格电子城,寻找“便宜的中国主板”。

  技术不是唯一的关键

  主板需结合BIOS、芯片、用料和布线功力,而一块PCB板就需要上百颗电子组件,芯片组也是平均3个月就会推出新的功能,若以满足市场、稳定产品,甚至带动IT技术前进角度来看,主机板当然有一定的技术含金量。

  但从则灵当年的辉煌与其倒下后造就的一群“主板富翁”来看,主板在内地的自主程度已经可以提升到很高的水平。这与主板这种产品本身的技术特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主板行业并不存在多少专利,因为申请专利的过程太慢,而上游厂商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现任信步科技产品总监的李辉这样评价。PC上游的CPU厂商为了竞争不断地推陈出新,带动整个PC产业链的各环节的厂商一起向前跃进,因此市场上各类配件的技术指标日新月异,而集成所有配件的主板更是要非常紧密贴近市场,正确地把握各种变化趋势。主板设计者必须熟读英特尔、AMD的技术蓝皮书,还要娴熟地把握市场上各种流行套件、配件的技术指标。因此,开发主板最需要的不是技术或者专利本身,而是结合多年市场经验积累,长期技术跟踪,产品结合市场的商业感觉,并由此形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综合性知识。

  这些知识而不是技术本身,留存在掌握这些知识的人的大脑中,并且伴随着人的扩散而扩散。而这种扩散又与产业生命周期直接相关——主板产业出现大的环境变化时,知识就开始流动了。

  2000年以后,微星在东莞、精英在深圳、华硕在苏州、技嘉在宁波都建立了主板研发机构,大量主流研发机构的迁徙,使得内地的主板产业因为专业人才的集聚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扩散。这种产业链分工的细化和深化为很多本土化的研发项目提供了便利,如最近的龙芯2号项目,为复杂的RISC芯片兼容目前各种通用板卡而设计的主板,就是由一家深圳的主板设计工作室与龙芯团队一同完成的。

  拥有了自主的技术,如何把这个技术产品化,再把产品主流化,进而塑造优秀的企业去占据产业链条上的主要地位,这些则往往与技术本身不是唯一的关系。中国主板行业如今“一地鸡毛”的局面也是由此而来。

  今年8月8日,全球最大主板厂商华硕和技嘉联合成立一个新公司“技硕”,技嘉的主板与显卡业务全部划入新公司,由华硕掌控。和全球大整合的格局背道而驰的是,内地市场依然成活着无数主板品牌,而且非常活跃。对此,精英电脑中国区营销总监杨宗祥说,就PC占有率而言,IDC预估2006年中国内地台式机将超过1600万台,因此内地主板市场成长空间仍是十分可观。而华硕电脑中国副总经理王俊仁说:内地市场至今依然处于上升通道中,中小厂商还是可以从中找到机会,但是市场已经出现的整合趋势,相比4年前内地市场上活跃的上百个品牌,目前只活跃着十多个三线品牌的格局已经显得成熟了许多。

  未来成熟度较高的内地主板市场也将进入一个产业相对集中的高度整合状态。吴福禄觉得,中国本土主板企业未来的生存,除了依靠专业技术水准和资源整合能力,还非常需要对商业的敏锐感觉(对上游趋势的把握)。

  2005年后半年,英特尔决心退出低端主板市场,这似乎给VIA与SIS留下了一个不小的空间,特别是Intel 915PL芯片组停产导致的该系列主板的严重缺货,价格虚高,不少内地主板厂商就开始大量采用SIS、VIA和ATI的芯片组,并认为以此可以占领大量低端市场。但是吴福禄认为,根据市场表象进行跟进的盲目行动,对主板厂商而言是非常危险的,采取行动之前应该去研究上游厂商的“行动根源”,以此作为制定公司战略的“决策依据”。

  2006年下半年,吴福禄的担忧终成现实,英特尔酷睿刚推出,AMD的AM2架构CPU就疯狂跌至300多元,这使得多家主板厂商的原来的754/939架构的主板大量库存抛售不及,叫苦不迭,有的厂商甚至损失上亿元,据说连台湾芯片组厂商VIA也损失惨重。

  “尽管目前因为技术扩散而让产业趋向于分散,但是内地主板业的大整合阶段肯定会到来。”吴福禄认为,未来的产业整合将依赖于企业对技术研发、品质管理、生产规模和市场感觉的综合驾驭能力。“技术永远不是唯一的关键。”曾经历了本土主板行业兴衰的吴福禄这样说道。

  “虽然主板与芯片情况相差很大,但是其实有些东西是相通的。”主板业内人士对龙芯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对于龙芯而言,虽然芯片行业比主板产业更加上游,但是芯片技术的竞争一旦趋向于稳定——摩尔定律日渐失效时,其对于技术的依赖将日渐淡化,技术的作用力将不再唯一,而商业和市场的力量却将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来。

  和主板行业一样,芯片产业的成功运营也将依赖于全球业务的营销能力、大规模的产能以及服务体系。从企业竞争力角度而言,成功运营将依赖拥有多样化人才、集团财力支持,以及企业文化培植与策略制订等等。

  可以说,在技术市场化方面,中国的本土主板行业比芯片先走了一步,并为龙芯这样的本土项目提供了借鉴。

  本土主板的技术获取路径

  1998年以前,电脑主机板的核心技术大都主导在美国公司手里。

  1990年以后,随着很多华裔工程师的回归,主板研发技术扩散到台湾和香港。1994年,台湾的主板研发制造商已经超过400家,其中知名的如宏、精英、神达、大众等,香港也有40多家,主要有海洋(OCTEK)(曾是香港的主板之王,但是在1997年停止生产主板)、QDI(于2003年转卖国内公司并更名为科迪亚)、华基(ZIDA)(2003年下半年停止主板生产)、PCpartner(柏能)等,这些厂商鼎盛时期在内地的出货量均达到10万片/月以上。

  1998年以前,几乎所有的台湾和香港公司都没有在内地设立主板的研发机构。台湾企业比较保守,只有DTK公司在深圳设立了一个主板布线(Layout)部门。而香港也只有海洋主板,因为想靠近深圳的工厂,在1994年将其研发中心从香港部分搬迁到深圳。据业者回忆,海洋的研发中心是当时国内唯一完整的主板研发机构,并具有相当的研发实力,曾率先开发出能够使用同步内存读取的486主板,在国内市场红极一时。

  但是,在英特尔放弃X86体系转向独立的奔腾架构之后,许多曾在X86时代风靡一时的主板品牌纷纷走向没落,甚至连海洋主板也不例外。其内地的研究中心于1997年关闭,海洋主板的大多数研发人员到了深圳则灵公司,国内主板大规模的自主研发才从此真正开始。

  QDI是拥有全球第一家无跳线主板专利的香港公司,后被联想收购。由于QDI拥有主板自主研发能力,于是这个部门成了联想“贸工技”体系之下为数不多的“技”的部门之一,也是主板研发国内本土化人才的另一个源泉。

  则灵和QDI便成了中国本土主机板研发人才最早的摇篮。
发表于 2007-1-2 01: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设计源头大概只有个位数的几个,PC是靠ODM的,公板设计卖给不同品牌贴不同牌子,拆了看PCB走线与布局都一样

我认为中国的真正的技术力其实在退化,甚至不如90年代初。手机有平台商的TURN-KEY SOLUTION,PC有主板CHIP SET供应商的公板设计。

龙芯到最后走的路还不如“小霸王”,至少后者在90年代初创造了红白游戏兼容机国内销量的神话。

龙芯做的CPU就是MIPS兼容机,但是可能研发成本比买个授权IP还高,供耗与EMI也许还要不如。如果这样说,以1998元买一台MIPS 64BIT处理器的学习机值不值?

正如学习机的称呼是游戏机欺骗家长的马甲一样,我不认为有学生会要求家长用1998元给他买一个只能打字、看PPT、看DVD、浏览网页的东西,类似的一个STB(机顶盒)的概念早就提出了,只是没有市场,娱乐性太差。如果龙芯2能模拟NGC(NINTENDO GAME CUBE,同样MIPS 64BIT CPU),我也不会买,同样的价钱可以买PS2加200张D盘游戏·!

正如盛大盒子的命运一样,龙芯的未来似乎比较悲观,盛大似乎还有股票陪着玩,龙芯的资本后台不见得有多雄厚。

90年代小霸王强奸了任天堂FC,如今龙芯何不研究一下Wii,造一台兼容机呢?如果仿冒INTEL担心专利诉讼的话,仿冒NINTENDO则不用担心(所有国外游戏主机在中国大陆的销售都是水货),只是担心技术上在吹嘘罢了

技术自主?我倒是问一句,自主的技术在哪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2RD我爱研发网 ( 沪ICP备2022007804号-2 )

GMT+8, 2025-1-23 03:14 , Processed in 0.05075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