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5-11 20: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riterion 于 2015-5-11 20:32 编辑
不准是正常的
准才叫奇迹!!
像下图这种趋势
这本来就只是参考用的
原因很简单 因为三个条件没考虑进去
1. 电感/电容本身的寄生效应
2. PCB走线的寄生效应
3. 组件焊在PCB上的寄生效应
当然有人说 第一点好解决啊 Murata的工具 有组件的真实特性曲线
已经帮你把寄生效应考虑进去 你就直接灌入仿真软件去做仿真即可
重点来了 这前提是你得用跟工具上 完全一模一样的型号才可以
哪怕同样是Murata 同样电容值 同样Size
不同型号 其Model就不同
由下图可知 光是同样GRM类别的电容 就有这些种类
那你更不要说不同厂家的电容 其Model肯定都不同啊
第二点更难 请问你要如何把PCB走线的寄生效应
萃取出来 并灌入仿真软件去做仿真?
所以我们由下图可知
VNA量到的是
组件焊在PCB上后 其Model与其PCB的寄生效应 总加成的结果
理想的趋势 完全没考虑到这些
所以只是参考用 若会完全百分百准 那真的是运气好
再来是第三点 组件焊在PCB上的寄生效应
如果是0201的匹配组件 或许这部分可忽略不计(因为Size较小)
但若是IC类的 就无法忽视了
可能很多人常遇到
的现象 用下图来做说明
你可能用Passive的方式去调Section 1,2,3的阻抗
好!! 假设这三段 VNA量出来 分别都是50奥姆
但是合在一起量
一路从PA输出 看到Connector 把Section1,2,3全包进来
咦? 反而却不是50奥姆
这是因为 相较于你之前一段一段地量
你这样合在一起量时 又多加了两个因素
那就是IC本身的Model 以及IC焊在PCB上的寄生效应
当然有人会说 这些IC Datasheet上都宣称50奥姆啊
问题是
当这些IC焊到你的PCB上后
其寄生效应 很可能会改变IC本身的输入/输出阻抗 以至于偏离50奥姆
你说你第2层都有挖空? 但若PCB板子较薄 且层数又多
这意味着每一层之间的Gap会大幅缩小
即便你第二层挖空 其表层跟第三层 还是会有寄生效应啊
IC的Data sheet 其Performance 是用厂商自家的EVB量出来的
跟你实际焊在PCB上后量出来的Performance 肯定有差异 或多或少
因为你PCB的迭构走线 跟厂商自家的EVB 铁定不同啊
所以由以上可知 实际的变量这么多
单纯纸上谈兵 怎可能百分百预测准确?
所以我一开头就说了 不准是正常的 准才叫奇迹!!
因此以你这例子为例 调串联组件
建议做法是
1. 先用软件去估 你要放的电感/电容值
2. 用点点法去看趋势 组件先不要焊 用牙签固定在PCB上
切记不要用镍子去固定 因为镍子是金属 会影响阻抗
然后 Port1的铜管也不要焊 直接用点的方式 点在PA的输出Pin
(当然Port2要接50奥姆负载 这相信大家都知道 )
去看Smith Chart的走向趋势
当然这样量 不是很准确 但这只是看趋势
如果趋势是你想要的 你再来焊组件 焊铜管去量 都还不迟
如果趋势不是你想要的 就不要花时间去焊了 赶快换电感/电容值比较实际
还有 由你的图片看来
虽然你放这些电感值 阻抗位置没啥变
但收敛度却提升许多
在调收敛度时 通常会利用串小电感/并小电容的方式 来提升收敛度
由下图可知 这样的组合 其实阻抗根本是没啥变化的
但实际上 这对提升收敛度 却有一定的帮助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