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抄袭、学术腐败、教授官僚化……在9月8日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
与9月8日“科学道德建设论坛”相呼应,在近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举办的“大学文化与思想解放高层论坛”上, 中国高校如何避免论文抄袭、学术腐败、教授官僚化带来的尴尬,怎样看待大学所面临的文化、精神缺失现象,也成为专家热议的话题。
院士历数13种学术不端
专家集体炮轰SCI崇拜症
“科学道德建设论坛”有20余名两院院士参加,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历数当下科学界存在的13种违反学术道德的不端行为: 论文造假、抄袭愈演愈烈;靠拉关系争项目和经费;评审成果造假;伪造学历及SCI引用查询证明;报奖搞包装、搞运作;为应付评估检查集体作假;搞“应试科研”;部分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利益化等。
学术界的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许多国家和地区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崇拜症,也遭到与会专家集体炮轰。
目前,高校评价体系只看论文数量、刊物级别,轻视成果实际价值和影响力,导致出现“农技专家到田间的少了,在计算机上种粮食的多了”等现象。至于论文抄袭,更屡见不鲜。
被誉为“SCI之父”的尤金·加菲尔德博士9月中旬首次在中国亮相时表示,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但是单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科研人员是不合适的,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更是不合适的。
杜祥琬院士说,“我一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现在只能算一篇论文,按照现在的学位标准,可能连硕士学位都得不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为此开出“药方”:“要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将已经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使学术造假者为自己的不端行为付出高昂代价,让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再无立足之地。”
侵占他人成果达51.2%
半数以上人周围有学术不端
中国科协不久前曾发布了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覆盖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
调查发现,有43.4%、45.2%和42.0%的人认为,“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更高达51.2%。55.5%的人表示,确切知道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
被调查者认为,导致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是:现行评价制度驱使(30.3%)、社会大环境(21.7%)、监督机制不健全(18.4%)、研究者自律不够(12.8%)、处罚不严厉(8.0%)、学术规范教育不够(3.3%)、学术规范及规章不明确(3.2%)。
首先要改上课“计件工资”现象
还要改领导与教师争项目奖金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应该拥有很多的大师而不只是很多的大楼或大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顾明远认为,大师除了知识之外,还要有引领学界的精神,大师的主要精神就是求真。现在大学里大师不多,有的教师为了排名、获奖,学术研究不惜粗制滥造。
顾明远认为,大学教师除了知识外,还要有个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来引领学生。“教师坚持优良学风不只是个人修养问题,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问题。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四个字:求真、育人。”
顾明远提出,大学很多现行的东西需要改变,首先要改变“计件工资”的现象,不要一堂课多少钱,一篇文章多少钱的算,大学应该实行年薪制,鼓励教师坐冷板凳。其次,做学问不一定要出书,更重要的是求真。现在好多大学领导和教师争项目、争资金,教改也是校长牵头,这种风气不能再下去,需要改变。
教师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
新生第一课了解学术道德
今年秋季开始,新加入清华大学的教师、博士后以及所有科研人员,都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虽然承诺书只有132个字,但它却是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几十位委员参与修改,并经主任办公会反复讨论通过的。
新学年,北大、清华、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就邀请学者主讲学术道德。例如,北大学术道德委员会、教务部和研究生院一起设计学术道德课,新生不仅学习基本学术规范,还能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各院系根据本学科特点,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对新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
我国高校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事件屡禁不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学术常识。美国有本《芝加哥手册》,内容涵盖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细化到论文中如何引用别人的结论等。
教育部今年3月首次就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出通知,明确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