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65|回复: 19

[音频编解码] 和弦败给MP3的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1 1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弦败给MP3的原因
一:和弦的前世今生
2001年,海尔推出了型号为雅典娜2000的4和弦手机,首开和弦应用的先河(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叫“和弦”的手机)
接着在2001年年末,多款以YAMAHA(雅马哈) MA-1芯片为音源的4和弦手机上市,2002年是16和弦,2003年是40和弦,2004年是64和弦,过去的2005年又出来了128和弦。YAMAHA作为市场的先入者,一直以比较高的音质赢得了日韩手机厂商的青睐,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这个行业老大的地位。OKI(冲电气)作为后来者不甘落后,借助CASIO在合成器方面的帮助,自称在2004年已打败YAMAHA。ROHM(罗姆)在和弦芯片上很低调,在其网站上很难找到有用的信息。在这一点上,YAMAHA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开办了数个针对消费者的中文网站来宣传其和弦应用。至于OKI,其老总一语道破的天机:YAMAHA LSI部门90%的收入来自和弦芯片,而OKI正好相反,和弦芯片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估计ROHM的情况也差不多。这几年的和弦芯片市场基本都被这三大厂商垄断,最近NEC和SANYO两个新人又双双推出了多种型号的和弦芯片(包括128和弦),希望在和弦市场分得一杯羹(呵呵,清一色小日本的)。再看国内设计商,台湾主要是有Winbood(华邦)和mxic(旺宏),香港的solomon(晶门科技)和×德,上海的方泰(fangtech,有美国背景),北京的中芯微(Vimicro),而在NASDAQ上市的珠海炬力(Actions)却没有参与这场混战而专注MP3芯片的研发(迄今没有支持MIDI的产品)。欧美手机大鳄在和弦芯片上鲜有跟进,可能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所以以NOKIA为代表的大众手机给人的感觉就是结实耐用少有花哨。
二:MP3异军突起
过去的2005年,MP3手机的泛滥使得很多人都称2005年为MP3年,迟到的128和弦已经是黯然失色了。从技术上讲,和弦芯片脱胎于电脑的声卡技术,不得不说说MIDI,美国人发明了电子乐器合成技术,日本人借它成就了垄断MIDI的巨头(CASIO,ROLAND,YAMAHA等),手机和弦文件格式继承了MIDI的文件格式SMF,如YAMAHA的MMF,ROHM的MMF等,都无一例外的是在SMF格式上扩充新的功能,直观来说就是在MIDI合成声上加入了PCM。垄断就不能不产生暴利,而要维持暴利他们就要找新的生长点,这时手机和弦芯片出现了。先是FM合成,不同的和弦芯片商一般都是首先遵循GM 128音色标准,然后才加上自己各自风格的音色。接着是WaveTable合成,这时大家认为FM就是廉价落后不好听的代名词(和声卡的发展惊人的相似),但YAMAHA一直没有放弃FM(后来的型号都是FM+WaveTable),它认为清脆透明的铃声最适合做来电铃声,不过其他厂商纷纷对FM弃之,特别是Winbood声称自己的芯片是100%WaveTable合成(似乎有与YAMAHA划清界限之嫌)。自此和弦走得就是声卡的老路,只是把芯片做的更小而已。04年05年的时候,当大家还在为拥有“人声”铃声而炫耀的时候,那些和弦芯片厂商就知道时日不多了。为什么?很简单,你WaveTable用的就是4bit的PCM,音质确实不敢恭维,看看现在各大手机论坛讨论DIY铃声无非就是MIDI+PCM形式而已,甚至只有PCM,面对MP3大兵压境完全是不堪一击,这次就真的没有什么拿来救命的了。目前新推出的音频芯片对于和弦的态度就如鸡肋,将其委身寄寓于MP3篱下,要么是MP3+midi芯片,要么是多媒体芯片(用DSP来处理合成MIDI)。这又应了PC机声卡的技术路线,有多少人现在在PC机上听MIDI?几乎没有!
三:技术反思--触到硬处
电子乐器合成技术的发明是人类追求音频历史的里程碑,它用电子元件模拟了真实世界的各种乐器发音,记录的MIDI格式仅仅是一些音符而已!因此它有以下不可比拟的优点:1,占用空间小,同样长度的和MP3相比要小两个数量级。2,占用很少CPU(MPU)资源,因为是硬件合成发声。3,可随意编辑合成,变化万千。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优点在特定环境下很可能变成缺点。编辑的随意性(这是MIDI的本质决定的)导致没有那个创作者会把MIDI格式的乐曲交给你,你要稍微改改那不成为你的了,所以创作者一般都是将MIDI格式转换为MP3格式,这样大家都只能听不能改(估计你改了就没人听了),这又是由MP3为代表的波形采样的本质所决定。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MP3的版权都没有扯清楚之前,是没有人会乐意当老好人的,大家混饭吃也不容易啊。所以现在在网上下的和弦铃声(包含MIDI的那部分),无非是两种途径来获得的:1,由和弦厂商出面给钱找人做,并理清版权问题,这样用专业设备作出来的效果好,就是片源太少。2,音乐发烧友用简单的电子琴等弹奏的,片源多但是一般都很单调,很多网站上都有打包下载的,显然它并不能充分表现和弦的魅力。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百度MP3版权问题终于有了个结果,这只是MP3在AAC大规模入侵前又可以辉煌一段时间,MP3一夜间成了手机的标配,好像不整一个就卖不出去似的。现在手机的发展思路本身就值得反思,人们已经把它当成一个玩物了,能够想到的东西都给集成了算数,新出的产品非要弄出个新玩意的噱头,哪怕你一次都不会用。在这个浮躁的大环境下,和弦屈服了,违心的走上了迎合波形格式。
四:柳暗花明
大家注意到了,不管YAMAHA是怎样一个策略,它没有随其他厂商跟风出一个MP3加强版的和弦芯片却是事实。去年8月姗姗来迟的MA-7 128和弦芯片的市场定位似乎是3D音效游戏,虽然很多厂商都说自己的芯片有3D效果,但他们的定位没有YAMAHA这么露骨。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反过来想想确实又回到了它原本擅长的领域,因为游戏音乐一直是令开发者头疼的一件事,我们都经历过电视游戏机,PC模拟器,现在手机也要走上这条老路了,用MP3显然不太现实(你要累死CPU/MCU呀),用WAVE更不可能(尽管现在PC机大型游戏通常有这个,但想想手机...)。所以目前,游戏中的3D音效似乎还能保住一点领地,不过唯一不爽的是:要得到这种效果非得要耳机才能尝出它的味道。所以现在多扬声器的手机也有推出,索爱的WALKMAN也是2005年的一大亮点,但在06年MP4/PMP的狙杀下,很难走得更远(玩是玩的,用是用的,当你HAPPY之后没电打电话你就知道了)。
在3GPP的规划里,Mobile XMF已经进了R6版本,它里头的SP-MIDI解决了兼容问题,Mobile DLS解决了音色不佳的毛病(尽管还是WaveTable的延续)。只要有欧洲人支持,它很可能成为未来3G手机的标配,籍此将延续和弦的生命。(3GPP在波形音频方面只支持ARM和AAC)
手机和弦技术仅仅是电子合成技术中的小插曲,电子乐器横行的今天,MIDI协会的专家正在尝试用新的理论来发展MIDI,让我们的电子设备更像真实乐器,当然像版权等其他诸多问题相信不日就会有定论了,手机和弦肯定会东山再起,毕竟它是人类揭示大自然的尝试。[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5 RD币</font></p>[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5 RD币</font></p>
发表于 2006-3-21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midi和MP3本就不具有可比性</P><P>MIDI文件其实是音乐的谱子(玩MIDI的自然知道)。</P><P>MP3是编解码/压缩算法,编码前/解码后就是WAV,通过ADC/DAC转换,用ADPCM记录/还原</P><P>MIDI最纯正的就是FM合成。后来有了WAVETABLE/PCM(波表)合成。再后来处理器功能强劲了做成软波表(软MIDI)。手机的MIDI发展走的是PC音效卡的老路。</P><P>音质上,MIDI一点也不输给MP3,特别是FM纯音合成,其频谱也很丰富。但是由于MIDI是一种符号化的音色库,只能通过合成来模拟自然的音效,其对声音的表现是通过“即时合成运算”而非MP3的“解码运算”。在还原的逼真度以及细节的表现力上当然不及MP3(这个又是经典的软件算法的时间、空间的矛盾),所以MIDI的文件其实就是谱子(也就是音乐的sourcecode),容量很小。</P><P>至于有了MP3是否还需要MIDI的讨论,MP3的某些优点对于MIDI却是缺点:MP3占用容量大,MP3表现纯正的单音所需要的成本开销大。</P><P>至于FM合成与PCM合成的MIDI内部派系之争,我以为还是FM合成音色佳。由于MIDI芯片的PCM实在是低比特的采样位率,数码噪声很大(大家听听一些假MP3的“人声真唱”就知道了)。而由于这种PCM合成的低水准MIDI出现,真正弄混了高水准的MIDI谱曲作者的艺术领域。</P><P>高水准的MIDI,请听一些MD(SEGA 的16BIT 游戏机)的游戏BGM,用的YAMAHA的FM合成器,尤其是对鼓点的打击模拟。。。而其中《梦幻模拟战2》的游戏BGM,我以为达到了MIDI演奏的极至。</P><P>所以YAMAHA坚持FM合成,是很有道理的。WAVETABLE,只是华而不实的东西罢了。MP3,更是没有技术含量的PLAY而已(虽然音质确实很好呀,呵呵)。</P>[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5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几点和楼上的商榷:</P><P>1,从MIDI和MP3的本质来看,MIDI可以轻松转为MP3,而反之就几乎不可能。MIDI著作者把MP3版而非MIDI版的作品发布让听众试听只是无奈之举,这也是平时很难找到高水准的MIDI的原因,前文有述。作为一般人,欣赏两种格式其实很难发现他们的差别,所以大家就转移视线了。</P><P>2,MIDI作为游戏音效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1,占用空间极小,解码是硬解码几乎不占CPU资源。2,编辑合成方便,利于大量复用。3,作曲者可以很容易合成神秘空灵感的效果,还可以方便的加入各种临场音效。</P><P>3,FM已经是穷途末路了(MIDI协会说的),WaveTable几乎垄断了和弦市场,目前公开宣布用FM的只有YAMAHA有这个胆量,其他的唯恐避之而无不及,这里面既有技术原因又有利益的博弈。我用过YAMAHA的产品,从效果上看FM比WaveTable更清脆也很响,但缺点也很明显:音色比较单薄。至于楼上说得游戏BGM,我看未必就是FM出来的,很可能就是FM+WaveTable出来的。YAMAHA未必不想放弃FM,很有可能是把它作为前面产品的兼容,它现在也在大力发展WaveTable,走声卡的老路是免不了的。</P><P>4,MP3并不是没有技术含量,其实它和MIDI本就是两条发展路线(官方定义:前者为自然音乐后者为合成音乐),现在遇到一块了,必须要有一个人先让,所以才有个主次,将来各自技术发展了也许两人又各奔东西了。作为消费者,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不是音乐人,只要好听就是硬道理(当然要考虑成本了)。</P><P>我不巧是研究FM合成的,现在正在学习WaveTable,说的有些乱,也欢迎大家来拍砖!</P>[em12][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5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2 1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naper</I>在2006-3-22 9:17:00的发言:</B>

<P>有几点和楼上的商榷:</P>
<P>1,从MIDI和MP3的本质来看,MIDI可以轻松转为MP3,而反之就几乎不可能。MIDI著作者把MP3版而非MIDI版的作品发布让听众试听只是无奈之举,这也是平时很难找到高水准的MIDI的原因,前文有述。作为一般人,欣赏两种格式其实很难发现他们的差别,所以大家就转移视线了。</P>
<P>2,MIDI作为游戏音效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1,占用空间极小,解码是硬解码几乎不占CPU资源。2,编辑合成方便,利于大量复用。3,作曲者可以很容易合成神秘空灵感的效果,还可以方便的加入各种临场音效。</P>
<P>3,FM已经是穷途末路了(MIDI协会说的),WaveTable几乎垄断了和弦市场,目前公开宣布用FM的只有YAMAHA有这个胆量,其他的唯恐避之而无不及,这里面既有技术原因又有利益的博弈。我用过YAMAHA的产品,从效果上看FM比WaveTable更清脆也很响,但缺点也很明显:音色比较单薄。至于楼上说得游戏BGM,我看未必就是FM出来的,很可能就是FM+WaveTable出来的。YAMAHA未必不想放弃FM,很有可能是把它作为前面产品的兼容,它现在也在大力发展WaveTable,走声卡的老路是免不了的。</P>
<P>4,MP3并不是没有技术含量,其实它和MIDI本就是两条发展路线(官方定义:前者为自然音乐后者为合成音乐),现在遇到一块了,必须要有一个人先让,所以才有个主次,将来各自技术发展了也许两人又各奔东西了。作为消费者,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不是音乐人,只要好听就是硬道理(当然要考虑成本了)。</P>
<P>我不巧是研究FM合成的,现在正在学习WaveTable,说的有些乱,也欢迎大家来拍砖!</P>[em12]</DIV>


1.MIDI可以转成MP3,MP3不能逆向还原成唯一的MIDI文件(MP3--》WAV--》MIDI是可以转,但是音质劣化,每次转化生成文件是时间的随机函数,不唯一)。所以我说MIDI是音乐的谱子,有哪个商用乐曲会公开其乐谱?这不是无奈,这是版权所有者维护自己的权益。差别在于MIDI相当于软件的原代码,MP3相当于编译后的BIN数据
2。同意
3。即使有些利益集团宣布FM的终结论,但是我个人感觉FM合成要比PCM的WAVETABLE要有技术含量(仅就作曲而言),WAVETABLE可以比较好地用PCM来模拟VOICE TONE是优点也是缺点。而FM合成的MELODY芯片,其FM的音色库是YAMAHA唯一指定的,需要给YAMAHA权利金,作为商业利益的考虑,有些MELODY厂商就绕开这个被动的授权限制而自己开发WAVETABLE的音色库来降低成本。但是手机上的WAVETABLE音色库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MELODY芯片厂商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但是唯一有标准的,只有YAMAHA的MMF格式,这是用FM合成来做的。
MD游戏,其声音合成只有FM,后来SFC的是PCM合成,但是在信噪比上,FM合成比PCM好得多,发声非常清醇
4。同意[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5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下倒好了,成了讨论FM VS WaveTable的议题了。</P><P>我很佩服楼上的大哥(我是认真的),在国内外商家玩家都在得FM诛之而后快的大环境下,还在为FM叫好。不过呢,从客观上说,FM技术确实要输于WaveTable技术,我也说了FM有它的优点,但不是你我就能方案的,就像现在大家都做汽车有人却喜欢做马车,你就不能说马车比汽车先进(我这么比不知道对不对)。80年代YAMAHA的DX7(基于FM技术)在全球风靡一时,卖出了数百万台的业绩至今无人能及,他带来的效果在大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映象。那个时候也是任天堂游戏机,街机流行的时候,他们陪伴了我们的童年。所以现在有人怀恋它的好是有原因的。</P><P>从MIDI的发展模式上看,它现在追求的就是一个“像”字,就是要尽可能的模拟真实乐器的声音。FM是通过频率调制的边带频谱来近似各种乐器的频谱,它的近似是有限的,音色单薄空灵,在新的数学理论应用之前人们是等不及了,于是干脆直接就把真实乐器的某个音调采样下来,再通过改变播放速度和内差来实现其他音调。从技术上来说,波表合成更要复杂些,FM那边就是调制器和载波器的一些有限组合就能产生音色波形(FM就是我们高频学的那个FM广播,只是这里的载波只有几赫兹而已),而波表的采样数据下来先要通过LFO调制(产生颤音),再通过数字滤波器赋形。后面的处理都一样,都要通过个ASDR包络发生器,还有其他的音效调节控制也完全一样。这是我学习理论后总结的一点东西,看我说清楚没有。</P><P>音频这一块不如视频那块得到人们的重视,电脑声卡领域的发展就说明了,而电子乐器合成方面就更被几个日本大鳄所把持。它们的技术并不复杂,但市场准入的门槛很高,国内市场近二十年来完全被其垄断(要知道我国80前在电子乐器方面并不比日本差呀)。YAMAHA在合成器领域也未必就是老大,至少ROLAND和CASIO不会答应,MIDI GM标准就是由ROLAND的GS而来的,我们的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MIDI合成器就是ROLAND的技术。只是FM是YAMAHA最先从斯坦福大学那搞得而先于其他商家应用,抢得了先机,92年公布的MIDI GM国际标准为其他厂商敞开了大门,它规定了128种音色但没有规定用什么方法实现,这就使得各种技术白花齐放,熟优熟劣很难说。所以说不能让YAMAHA吃独食,不然就没有好下场(现在大家不都在诛杀FM吗)。电子琴,声卡领域的辉煌过后,YAMAHA又在手机和弦市场抢得先机,FM又流行了一段时间,现在又有人杀过来了(倒,又是WaveTable,冤家路窄呀),不过YAMAHA的用户支持做的好,专门开办了数个网站来为和弦消费者服务,这是远非其他厂商所能比的。依我对YAMAHA的观察,近来它想的更远,而不是对于FM和波表的争论(它自己也在用WaveTable呀),因为合成器厂商这回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MP3/AAC之流。它更关心的是未来的市场会不会被他们吃掉,所以128和弦定位于3D游戏音效也是不得已了。</P><P>我用过YAMAHA的板子,单纯FM的音效和FM+WaveTable的音效比较,从音质上讲,个人觉得前者还是要逊于后者的。我发现现在YAMAHA好听的乐曲中不可能找不到WaveTable(就靠它来增效了),所以说在YAMAHA看来,他们倒是有互补的。至于楼上的说波表不佳,可能是由于这个领域现在开放了,所以产品参差不齐也不足为怪了,但以此来说明FM比WaveTable强就有些牵强附会了。</P>[em06][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5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3 0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WAVETABLE可以定制,这就说明了可以用事先录好的素材来“作假”,相对于FM的纯硬派合成,作秀的成分多了些</P>
<P>电脑的专业WAVETABLE合成卡用高BIT resolution与高频率sample rate的数据,其辨析力和动态范围当然是好,但是手机的MELODY IC基于成本考虑不会用大量的ROM来存放高质量的WAVETABLE数据,效果实在是不怎么地</P>
<P>但是客户需要MIDI做“人声真唱”,所以在32FM+N PCM的 MELODY就出现了,但是,粗糙的放音效果实在是噪音</P>
<P>FM合成,在时域上是连续的,频域上是离散的;PCM,微观时域上是离散的,频域上理论可以做到连续(号称可以模拟无限的音色),但是限制于成本不可能达到。哪个听上去更柔和呢?</P>
<P>用形象地说明,FM合成的音质象丝绸,PCM的音质似钢板(仅就手机MELODY音质而言)</P>
2005年,手机“人声真唱”的潮流带着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铃声极大地摧残了我的听觉系统。那一年去工厂SMT支持,产线上被清一色的这支铃声恶心了一整夜[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5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3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各位谈论非常有水平,但都专注在技术上的点,忽略了市场的变化才是造就目前的结果最大的因素</P><P>Yamaha的方法很简单,坦白说,他的质量真的好,但他的方法更好。在日本,他想办法打入运营商DoCoMo,提供许多免费的铃声,果然一下子就造就出惊人的市场,毕竟,日本是一个完全由运营商主导的市场。他将这个方法一样的放在中国,他先去联通,提供一堆优惠後,让联通愿意提供铃声服务,然後开始以优异的质量演示,到处主推手机厂,以当时的经争状况,手机厂根本没选择,非用他的不可,加上铃声服务的确是这些运营商的重要收入,所以在整个商业模式配合下,造就Yamaha独占市场的结果。</P><P>然而,这一年来有很大的变化。中国这个市场不像欧美日韩,Internet上有太多免费的东西,其中MP3歌曲便是最大的部分。这一年来,MP3铃声比SMAF铃声能提供更新更好的歌曲,当然更便宜,市场的导向很明显就偏了过来,加上iPod的热销,所有手机厂目前都将MP3列入标准规格了,至於SMAF,就看客人要或不要了,要的话,手机价格要偏高,这是市场的现实,不是单单比技术就能比出来的。</P>[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1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2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还真要感谢jamesbond兄弟来积极讨论,要不我的辛苦贴早就沉了。不过有几点我还是不得不说:</P><P>1,WaveTable本来就应该是硬件合成的,这一点我在5楼的贴已经说了。在MIDI GM标准制定的时候,它只规定了128种音色的名称,但没有规定是如何实现的,所以各厂商就大显神通,各种方法百花齐放。例如OKI和智多的芯片中用十几种中国民间乐器代替了GM中的乐器,适合演奏中国民乐。至于楼上说的用先录的素材作假,我想只要稍有点MIDI知识的就应该分辨的出,但也不排除急功近利的商家做些噱头。</P><P>2,声卡的波表不能和和弦的波表混为一谈。声卡有硬波表和软波表之分,不过目前软波表是主流。声卡软波表存在硬盘上动则几十兆,要通过CPU运算合成,对于手机来说目前是不敢奢望的,等成本和耗电问题解决了或许有些发展。</P><P>3,PCM“人声”和波表又是两回事。即使波表也无法合成人声,只有通过PCM来表现。在和弦芯片硬件里头,PCM/ADPCM部分是独立的,与合成器没有关系,只是放音的时候可以将两个搭配来实现好听的铃声。不过现在的铃声PCM大多选择4bit精度,采样率为8000~24000hz,所以说这么个质量和MP3的音质是简直没法比的。</P><P>4,PCM确实是数字编码,离散的,但在通过扬声器放出来前,它还要通过DA转换,这样在时域上一样是连续的,采样精度和采样位数的提高可以尽可能的还原真实声音(要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律)。而对于FM,反而是因为用有限的频点频谱来近似而无法表现自然音乐丰富的频谱音色。目前要照顾到铃声文件大小(注意:和弦的PCM没有压缩),加上主要是做为铃声,所以音色方面不理想是肯定的。现在动听的铃声,恰恰是得力于波表的运用,这一点分析YAMAHA的铃声文件就很容易看出来。现在网上到处是网友自己做的PCM人声铃音,效果参差不齐,遇到难听的也在所难免,毕竟做铃声的门槛是很高的,用几个软件转换一下格式得来得效果肯定不会好。所以说,铃声差不是PCM的错,而是作者水平有高低。</P><P>也感谢pet9999参与讨论,我还真的要说说YAMAHA,要不是它的MA-3我也许永远接触不到和弦的本质,YAMAHA也算是百年老店了,做钢琴起家,在乐器领域还是很有知名度的,而其对手OKI也有百年历史不过是搞通信设备的,ROHM是做电子元件的,这样说来YAMAHA做出漂亮的音色就不难理解了。凭借着它在乐器界的实力,做出大量免费下载的铃声还是也不在话下,它的片子三星用的最多,而三星正是很多国内厂商的标竿竞相模仿。现在下载付费铃声的SP有很多,反而运营商热衷搞彩铃去了(跟和弦来电铃声不是一回事)。而52samsung和抑郁的蓝色这样的DIY网站上又很多免费的铃声下载,质量就参差不齐了。</P><P>其实在某些地方我还是比较认同jamesbond的,比如从制作上来讲,做好一个MIDI出来就和音乐家弹奏曲子一样不易,它没有歌手的“人声”,更能表现作者的水平。其实看看现在的演奏会,电子乐器很多时候还是唱主角呢!如果是电子乐器做的曲,例如泡泡堂游戏的那个背景音乐(我最喜欢的和弦铃声了),用MP3放出来和用和弦芯片直接出来,效果真的不一样啊!所以说和弦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现在的多媒体处理器很少有说不支持和弦(MIDI)的。在中国低端市场很大,所以廉价的单纯的和弦芯片机会还不少。</P>[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3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4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件名】:06324@52RD_lg2midi.zip
【格 式】:zip
【大 小】:235K
【简 介】:
【目 录】:

给snaper听一下当年MD《梦幻模拟战2》的MIDI吧。
泡泡堂的BGM相比之如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4 1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弦败给MP3的原因

<P>snaper有些概念不清</P>
<P>PCM与FM,是针对MIDI的合成音源的不同,PCM音源一定是用WAVETABLE来存数据;而FM用硬件频率发生器来产生,区别在于一个是查表搬已有的数据,一个是现场生成。</P>
<P>如果用WAVETABLE来存放FM波,实际上与PCM波硬件实现与原理是一样了。PCM甚至可以存放事先录好的一段“语音”(AMR格式或其他格式的PCM片段),这就是我说的做假</P>
以上是指在MIDI多音混合之前的产生音源的方式不同,后端混合是一样的

<P>ADPCM,是数字音源的调制/解调方式,数字音频流通过ADPCM解调还原为模拟信号</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4 22:09:14编辑过]

[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1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4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以为市场是主要的,技术倒是次要的</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5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jamesbond兄,我检查了我的发言,并没有发现混淆概念,所以还有必要在这里多说两句。</P><P>首先说说PCM和WaveTable的关系。不错,WaveTable中的数据确实是PCM采用而来的,也和FM一样要通过Synthesiser。其实FM和WaveTable都要通过查询存在ROM中的表,只不过前者是FM音色参数而已,后者是采用数据而已。不管WaveTable的采样数据是哪来得,都要符合GM标准(其中对各种乐器音色有严格的界定),不同厂家的音色肯定有不一样的,很难说熟优熟劣(也不排除奸商做出不符合GM的产品)。这完全是听众自身的一个主观感受,你总不能让大家一直都听YAMAHA的音色吧?</P><P>其次,可能是jamesbond兄把和弦上PCM出来的“人声”和WaveTable 合成弄混了。我也说过,和弦芯片上的PCM/ADPCM部分出来语音的那部分和Synthesiser是独立的,这样和弦芯片一样可以播放wave格式的歌曲。为了便于说明,下面我奉上YAMAHA MA-2 16和弦芯片的datasheet。</P><P>另外:jamesbond兄你上次传的BGM,好像文件压缩有问题打不开,还请重新上传,不胜感激!</P>[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1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5 1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YAMAHA MA-2芯片datasheet

这个上面有MA-2芯片的布局框图,我想就能说明概念上的问题了。
【文件名】:06325@52RD_YMU759B.pdf
【格 式】:pdf
【大 小】:877K
【简 介】:
【目 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7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噢,学到了好多啊</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9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MP3的标准压缩比更高,压缩中对音源的破坏小,因此能够战胜和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30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专业说的这么多啊</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现在国际MIDI协会继SP-MIDI, DLS, XMF后又在开发HD-MIDI,我们拭目以待!</P>[em01]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1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naper</I>在2006-3-23 23:23:00的发言:</B>

<P>还真要感谢jamesbond兄弟来积极讨论,要不我的辛苦贴早就沉了。不过有几点我还是不得不说:</P>
<P>1,WaveTable本来就应该是硬件合成的,这一点我在5楼的贴已经说了。在MIDI GM标准制定的时候,它只规定了128种音色的名称,但没有规定是如何实现的,所以各厂商就大显神通,各种方法百花齐放。例如OKI和智多的芯片中用十几种中国民间乐器代替了GM中的乐器,适合演奏中国民乐。至于楼上说的用先录的素材作假,我想只要稍有点MIDI知识的就应该分辨的出,但也不排除急功近利的商家做些噱头。</P>
<P>2,声卡的波表不能和和弦的波表混为一谈。声卡有硬波表和软波表之分,不过目前软波表是主流。声卡软波表存在硬盘上动则几十兆,要通过CPU运算合成,对于手机来说目前是不敢奢望的,等成本和耗电问题解决了或许有些发展。</P>
<P>3,PCM“人声”和波表又是两回事。即使波表也无法合成人声,只有通过PCM来表现。在和弦芯片硬件里头,PCM/ADPCM部分是独立的,与合成器没有关系,只是放音的时候可以将两个搭配来实现好听的铃声。不过现在的铃声PCM大多选择4bit精度,采样率为8000~24000hz,所以说这么个质量和MP3的音质是简直没法比的。</P>
<P>4,PCM确实是数字编码,离散的,但在通过扬声器放出来前,它还要通过DA转换,这样在时域上一样是连续的,采样精度和采样位数的提高可以尽可能的还原真实声音(要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律)。而对于FM,反而是因为用有限的频点频谱来近似而无法表现自然音乐丰富的频谱音色。目前要照顾到铃声文件大小(注意:和弦的PCM没有压缩),加上主要是做为铃声,所以音色方面不理想是肯定的。现在动听的铃声,恰恰是得力于波表的运用,这一点分析YAMAHA的铃声文件就很容易看出来。现在网上到处是网友自己做的PCM人声铃音,效果参差不齐,遇到难听的也在所难免,毕竟做铃声的门槛是很高的,用几个软件转换一下格式得来得效果肯定不会好。所以说,铃声差不是PCM的错,而是作者水平有高低。</P>
<P>也感谢pet9999参与讨论,我还真的要说说YAMAHA,要不是它的MA-3我也许永远接触不到和弦的本质,YAMAHA也算是百年老店了,做钢琴起家,在乐器领域还是很有知名度的,而其对手OKI也有百年历史不过是搞通信设备的,ROHM是做电子元件的,这样说来YAMAHA做出漂亮的音色就不难理解了。凭借着它在乐器界的实力,做出大量免费下载的铃声还是也不在话下,它的片子三星用的最多,而三星正是很多国内厂商的标竿竞相模仿。现在下载付费铃声的SP有很多,反而运营商热衷搞彩铃去了(跟和弦来电铃声不是一回事)。而52samsung和抑郁的蓝色这样的DIY网站上又很多免费的铃声下载,质量就参差不齐了。</P>
<P>其实在某些地方我还是比较认同jamesbond的,比如从制作上来讲,做好一个MIDI出来就和音乐家弹奏曲子一样不易,它没有歌手的“人声”,更能表现作者的水平。其实看看现在的演奏会,电子乐器很多时候还是唱主角呢!如果是电子乐器做的曲,例如泡泡堂游戏的那个背景音乐(我最喜欢的和弦铃声了),用MP3放出来和用和弦芯片直接出来,效果真的不一样啊!所以说和弦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现在的多媒体处理器很少有说不支持和弦(MIDI)的。在中国低端市场很大,所以廉价的单纯的和弦芯片机会还不少。</P>

<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3 RD币</FONT></P></DIV>


各位的讨论都比较专业,不过作为当年亲身经历这个手机和弦芯片市场的人员,我想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
总的说来FM合成技术和WaveTable合成技术各有千秋,从最终效果上看,前者可以作出很“炫”的效果,但金属味总是有点重,金属味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全看个人喜好了;而后者可以作出很丰富饱满的音色,比如说琵琶、古筝之类的乐音,我没听过FM合成的这种音色,不过WaveTable合成的我听了不少,在Demo板上听效果还是不错的。对于和弦芯片在手机上的应用,其最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和弦芯片本身,还大大的取决于EQ电路、喇叭的选择、音腔的设计等因素,我见过不少的手机Design House,由于对非芯片因素的考虑缺乏,导致手机上放出来的和弦效果很不令人满意,有心的人可以听听外面N多手机上叮叮当当的铃声就知道好的和弦芯片是怎么被糟蹋的了,更有经验的人可以从铃声效果声听出这是哪家的芯片。
其实市场对技术的细节不是那么敏感的,从最终客户的角度看,手机铃声一要音量大,而要好听。什么叫好听?喜欢电子乐的人很可能会偏向于FM合成技术,但是喜欢纯音的人可能会觉得WaveTable合成的声音来得更真实些。这点在和弦芯片的市场销售情况上可以有所体现:在欧洲市场,WaveTable合成技术的芯片比在中国市场卖得更好,也许那边的用户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整体水平比中国这边的高些吧,这不是打击国人,虽然我也没有很充分的理由,但是从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确是如此。2003年以前,Yamaha的FM芯片独占鳌头,2004之后,才有了Yamaha和OKI的平分秋色,再之后有了中芯微的异军突起。纵观整个和弦市场,FM合成和WaveTable合成还是属于并存的关系,这也验证了市场的需求总是多样化的。
至于和弦和MP3的关系,我认为不管从技术还是从应用上来看,他们都是不属于同一类的,一个属于音频合成领域,另一个属于音频编解码领域。要比较MP3,应该拿ADPCM之类的区和它比较,但是ADPCM和MP3却属于同一领域(音频编解码)中不同层次的技术,所以可比性也不大。在和弦之后,用户对单纯的乐器音逐渐产生了听觉上的审美疲劳,这时“真人真唱”便应运而生,其实在此之前,和弦芯片本身也是支持“真人真唱”的,只是当时移动运营商的应用热点还未转移到这上面来。在手机上听真人真唱总是有些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感觉,其效果之不好也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MP3的硬解码方案成本相对高些,但是不占用过多的CPU计算资源,软解码方案成本便宜,但是对CPU的运算能力和存储可见都是个不小的要求,厂家最终考虑的是综合性价比,所以市场上两种方案的应用都有。
反观和弦芯片市场的成败得失,我个人一直认为FM合成技术和WaveTable技术实在是不相伯仲,各厂家的最终销售业绩其实和商务运作、客户服务和公关等有很大关系。当然随着应用的深入,单一的和弦芯片终究是要退出市场的,正所谓各领风骚二三年(3年一个周期差不多了:-),十年之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硝烟弥漫的手机铃声芯片之争,这段远去的历史也许只残留在模糊的记忆中。。。[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1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6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M,WaveTable都是声音合成技术。</P><P>MP3,ADPCM是声音压缩编码技术。</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7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87年,久多良木健终于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合作良机。任天堂开始着手开发FC的后继主机,久多良木健决心向该社推广索尼全新开发的PCM音源处理芯片,为此他反复向任社第二开发部本部长上村雅之等进行游说,上村经过考虑后同意让久多良木带来音源芯片前来测试效果。测试当日进行比较的是原定采用的雅玛哈制FM音源芯片和索尼制PCM音源芯片,测试结果却让久多良木颇感颜面无光,雅玛哈的FM音源芯片的表现效果居然略胜一筹[/COLOR]。任天堂的技术人员经过了相当审慎的考量,他们认为SFC主机必然是一台长卖的畅销产品,其设计思想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PCM音源技术的可塑性显然远远超过了已然陈旧烂熟的FM音源技术,于是最终还是决定采用了索尼的产品。任天堂决定采用索尼产品还有一个其他原因;当时雅玛哈和世嘉属于紧密战略同盟关系,任天堂对此深感不快,选择技术力更加的雄厚的索尼倚为臂助也是明智的选择。久多良木健成功实现了索尼和任天堂的技术合作,首批定单额就达到了30亿日元左右,两社进入了历史上蜜月时期。索尼于1989年正式成立了由久多良木健负责的HOME VIDEO事业部,专门开发家庭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积极参与了任天堂SFC主机的硬件设计,两社技术人员针对先期发售的世嘉16位主机MD的硬件结构作了彻底的解剖从而掌握其弱点,SFC主机增加了MD所不具备的扩大缩小机能,索尼专门开发的音效芯片可以同时表现8路PCM音源,最终SFC的硬件性能完全超越了竞争对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2RD我爱研发网 ( 沪ICP备2022007804号-2 )

GMT+8, 2024-5-5 15:02 , Processed in 0.07766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