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18|回复: 25

[讨论] 关于手机SAR的疑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般来说, PIFA天线比Monopole天线SAR值低,做在上面比做在下面SAR值高,但很明显有些做在上面的Monopole天线
的SAR值确实要比坐在下面的PIFA天线低(在TRP大致相同的机子)。
那很明显,决定SAR值的肯定还有其他原因,一般来说是结构不合理,但什么才是合理呢?都要注意些什么?
现在如果SAR超标,常用的方法是调节天线匹配或天线本身来降低TRP以达到降SAR的目的,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办法吗?比如是否可以在手机的某个部位贴一块吸波材料来将SAR?有试过的吗?
因为对这一块不大熟悉,可能问的问题有点弱智,欢迎大家拍砖。
发表于 2009-3-2 12: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sam985111在2009-3-2 11:50:00的发言:
一般来说, PIFA天线比Monopole天线SAR值高


说反了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2: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是反了,哈哈,大家看明白就行,我改一下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09: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为我解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16: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差不多有100个人看过这个帖子,为什么没人讨论一下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22: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TRP 反映的是天线远场的辐射性能,而SAR 反映是天线的近场辐射性能。对于OTA 中的TRP 指标,一般是希望其TRP 比较大,这样从PA 出来进入天线的功率才被有效辐射,无线接口的连接性才比较好。在SAR 测试中,则希望TRP 数值比较小,这样被人脑吸收的功率才比较小,保证能通过SAR 测试标准。
内置天线中的Monopole 具有效率高但SAR 也高的特点,因此在使用之前就应该对此有所认识,即Monopole 和人脑的耦合效应较强。PIFA 天线综合性能较好,由于其靠近人脑的一侧被PCB 的地遮挡,其高频频段在人脑方向比最大辐射方向有5-6dB的衰减,因此PIFA 天线的SAR 值比较低,是内置天线中比较理想的天线形式。
在天线的设计之初就考虑SAR 问题,主要在结构问题上进行设计,结合手机的结构选用合适形式的天线,保证天线性能的同时还满足通过SAR 指标,比如采取将天线放置于PCB 的底部等措施[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1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9 09: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感谢ditle616ty 的回答。总结一下,你的回答可以归纳成三点:
1.降低TRP(但现在TRP是CTA的判定项,再考虑暗室之间的测试差异,此点不可取)
2.做PIFA天线。
3.做在下面。
2,3两点我在前面提过,事实证明并不是只有这两点就可以决定SAR,我的问题是设计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另,关于把天线做在下面,那可以肯定手握时会有一定影响,只是现在没有测试,使用时肯定有影响,个人感觉除了可以顺利过个CTA,没有实际价值。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拍砖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0 07: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和天线近场区域的奇异点(最值点)有关,通过调试pattern可以在主板未作更改的前提下略降低SAR(TRP基本不动)。
这个还是需要做进一步的试验来分析,相信CTIA吧SAR开始作为强制送检项目后此类问题会等到进一步讨论和分析。
如大家有什么好的案例也可以拿过来进行讨论![em02][em02]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0 13: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8][em08][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1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10: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降SAR好象只有下面几点
1.做PIFA
2.天线远离人头(做下面)
3.降TRP
4.如果天线做上面,就要尽可能的高
以上4点,第一个没什么问题,以我看第三点可以直接排除(但好象是现在用的最多的)
关于第2点,考虑手握的影响,应该说只是数据漂亮,应用应该不是很好
第4点,如果结构可能,当然会尽可能的高(对带宽也有很大好处),但好象实现起来有很大难度.

综上所述,我现在对降SAR毫无办法,哪位大侠指点一下

另,个人认为可以试着在听筒处贴吸波材料降SAR,但据说有人试过,效果不明显,我个人没见数据,不能确定.

以上有不对地地方,欢迎大家拍砖.
[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3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5 14: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sar值的跟耦合有关,耦合强的话,sar值也就越高。耦合的话涉及到地长度和天线的放置以及天线周围的有耗介质。新手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拍砖。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6 03: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sam985111
“把天线做在下面,那可以肯定手握时会有一定影响,只是现在没有测试,使用时肯定有影响,个人感觉除了可以顺利过个CTA,没有实际价值。”
这句不对,一般手机听筒声音不大时,人握更多的是上部。另外手机说明书里有写不要握着天线区,如天线在下面,尽量空着手掌心来握。

高频的SAR一般不大,低频几乎全向性,导致SAR较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距离增大,其次是方向图改变,最后一招就是降TRP了,可以把谐振点调偏一些。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15: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chenyuwen25在2009-5-16 3:37:20的发言:
sam985111
“把天线做在下面,那可以肯定手握时会有一定影响,只是现在没有测试,使用时肯定有影响,个人感觉除了可以顺利过个CTA,没有实际价值。”
这句不对,一般手机听筒声音不大时,人握更多的是上部。另外手机说明书里有写不要握着天线区,如天线在下面,尽量空着手掌心来握。

高频的SAR一般不大,低频几乎全向性,导致SAR较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距离增大,其次是方向图改变,最后一招就是降TRP了,可以把谐振点调偏一些。

关于用户的手握没握住天线,我们不可能指望用户必须怎么握,但用户握住天线导致天线偏了,信号肯定会变差,用户就会说这款机信号不好。
所以我个人不喜欢天线放下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6 23: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15: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800、900频段,大部分手机手握后谐振点向低频方向移动,所以对于低频天线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手握后的偏移。
对手工艺800、1900频段,我觉得如果天线调好的话,手握后谐振点可以不移动的。
关于SAR,CDMA频段分支的“end edge”(一下子想不起来怎么描述天线分支结束点的词了)的位置对于SAR很重要,往往天线效率的敏感点不至一个,end edge是一个,一般天线还会有其它的效率敏感点,不妨去做一下效率敏感点之间的此消彼长的试验。保证TRP不变,再看看SAR有没有变化。
完全个人见解,有人没有项目不是很紧张的话,可做尝试,把数据发给大家。[br]<p align=right><font color=red>+3 RD币</font></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20: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变天线的pattern即使TRP不变也确实能够起到降sar的作用,另外可以在热点位置贴吸波材料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9 17: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em07][em08]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 15: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打开眼界![em08]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6 20: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手机结构上也要注意,不要有尖锐的金属角对准人体,不要让电流较大的平面面向人体。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8 16: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手机SAR的问题通常可以换个思路来解决,以现有的SAR的标准来看,探针测试人头模型时,其实手机仅有听筒部分是紧贴在人头模型的耳朵上的,手机的其它部分则没有接触。故倘若手机的天线在听筒后方,则这时的SAR肯挺高,反之SAR则不高,因此在设计手机天线时,尽量考虑这一因素,将天线避开那一区域,就可降低手机的SAR,本人也设计过一款单极天线的直板机,它的SAR竟高达1.6W。后经过处理使之降低到0.7左右。方法是在手机的屏幕的边框上加铜箔,。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2RD我爱研发网 ( 沪ICP备2022007804号-2 )

GMT+8, 2024-11-24 19:47 , Processed in 0.04950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