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4|回复: 3

借大地震搜集军力情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6 13: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友 重枪手 推荐

境外“观察者”可以从各救援力量的集结、起运中看出部队驻地、人数甚至番号;运输与救灾现场形势复杂,军民装备混杂,使“观察者”可以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军队调动和救灾中地面通信活动频繁,卫星工作量大,“观察者”可以收集到大量军用电讯特征。

    此次地震对中国不亚于一场战略打击,境外军情部门企图借此了解中国军队从战略层面到具体作战层面的能力

    国际先驱导报5月22日报道 据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胡昌明大校18日介绍,截至5月18日12时,中国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113080人参与四川抗震救灾。出动部队主要来自成都、济南、兰州、北京、广州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等大单位,涉及海军陆战队、空降兵等20余个兵种。一场建国以来罕见的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正在紧张展开。

    可就在全世界极度关注中国抗震救灾进展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军情部门也带着复杂的心情,注视着这场大救援。

    间谍卫星瞄准灾区

    四川,向来是境外军情机构比较的地区。

    国外认为,中国当年的“三线”建设,使大批军工企业转移到四川等内陆地区,至今四川仍有众多要害军工企业,涉及中国的核、航空、航天、军工电子、重型机械等领域。这些军工企业及军备研发基地平时处于保密状态,不易侦察。但在地震发生后,伪装可能损坏,建筑物及内部情况可能暴露。加上人们忙于救灾,可能疏于平时的保密措施。这对“观察者”来说是个良机。

    13日,灾情发生的第二天。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情报分析人员就在分析由间谍卫星获取的四川大地震图像。1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其网站上刊登了利用陆地观测技术卫星(ALOS)观测的地震地区数据图。当天,台湾“福卫2号”卫星拍到的震区图片,也在网上公布并流传开来。

    众所周知,卫星图片具有军民两用性,既可以用作地质科研和救灾,也可以用作情报侦察。美国的NGA由原中情局“国家图像判读中心”和国防部情报局“图像分析处”等单位合并发展而来,台湾的“福卫2号”则具有很明显的军用侦察功能。

    种种迹象表明,境外军情机构对灾区怀有异常浓厚的兴趣,而且不排除有卫星活动之外的侦察行为。例如,境外“观察者”可以从各救援力量的集结、起运中看出部队驻地、人数甚至番号;运输与救灾现场形势复杂,军民装备混杂,使“观察者”可以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军队调动和救灾中地面通信活动频繁,卫星工作量大,“观察者”可以收集到大量军用电讯特征,以备后续研究破译……

    这些信息在经过分析整理后,可能产生涉及军队部署情况、军工生产格局、新装备研发与使用、部队指挥关系、电子通信加密方式等方面的情报。虽然这些信息不可能非常深入,但有助于“观察者”得到一个笼统的静态轮廓。



中国王牌飞行员单轮强降北川堰塞湖

    动态分析军队调动

    当然,“观察者”不会仅停留于“现场有什么”这种静态观察。对救援进程的动态分析,将有助于境外了解中国军队从战略层面到具体作战层面的能力。

    此次地震对中国形成的冲击,不亚于一场战略打击。重大突发灾害面前,中国的决策层如何反应、国家危机处理机制如何运转、党政军群各方协调性如何……这些动向可以体现出中国的战略能力。而“观察者”平时仅通过资源、产值、军力等静态指标评估,是推测不出这种能力的。

    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各大军区、海、空、二炮10万大军从上千公里外迅速开赴灾区,再加上相关保障力量的跟进,这种军队动员规模和机动距离,在世界上堪比大战中的行动。如果地点放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几乎相当于一次从德国推进到乌克兰的大纵深联合作战。这对军队的动员、机动、联合指挥、联合勤务保障都是严峻考验。

    在现代作战中,一线作战力量的战时 活动有时简单异常。如美军飞行员在伊拉克上空所做的事,有时与打电子游戏一样,都是按设备提示按下一个按钮,其余的事就不用管了。但在这种看似简单的活动背后,却是比以往战争都复杂和艰巨得多的后勤活动:部队要按时开进一个地域,飞机、车辆要油料、要维护、要导航,人员要补给,空中地面多路部队需保证联络、有序分工和相互配合,不可预料的天气、地形条件会形成阻碍……方方面面的问题困扰着指战员。

    而参与救灾的军队,不仅会遇到上述问题,还要在到达现场后进一步开展复杂得多的救援行动。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挽救比摧毁的难度大得多。因此,“观察者”通过此次救灾活动,可以清晰看出中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水平。
发表于 2008-6-6 16: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0]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2: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地形异常复杂、地面交通严重受损的震区上空,百余架直升机显得数量不足,这是发展中国自主直升机产业的契机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是直升机率先飞往灾区上空查看。在震区公路、桥梁中断,震中数万生命无法获取外界救援时,还是直升机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运送救援物资,转移受伤群众。在抗震救灾中,直升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之鹰”是灾区百姓给予它们的赞誉。

地震发生后第19天,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5月31日下午,一架向灾区理县运送防疫专家的米-171直升机在返回途中,与地面失去联系,截至6月4日发稿时仍下落不明。高强度、高难度的飞行任务,让“生命之鹰”略显疲惫。

救灾暴露直升机软肋

此次地震的受灾面积相当于半个英国或一个韩国,且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区区百余架直升机参与救灾,显然有些捉襟见肘。抗震救灾的严峻事实,使人们痛感直升机数量不足。

那多少架直升机才能算得上充足呢?下面一组数据有一定的说服力。据权威数据,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世界约有军用直升机3.5万架,民用直升机约2万架。全世界平均每万名陆军官兵拥有直升机14架,装备数量最多的国家平均每万名陆军官兵高达110多架。在发达国家,军用直升机的数量占三军总军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近20年后的今天,中国拥有直升机的总数量尚不足当年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一;军用直升机的平均拥有量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情形与中国的幅员、人口规模、市场需求不相称,也与军队规模和任务不匹配。

在总量不足的前提下,缺少重型直升机则显得更为突出。在抗震救灾中,因为没有重型运输直升机,在地面交通短期不能恢复的情况下,起重机、挖掘机等重型救灾设备无法迅速调入灾区。在堰塞湖抢险中,不得不依赖来自俄罗斯的米-26重型直升机,才把重型机械吊运至堤坝上。

数量不足必然导致训练以及使用经验上的不足,配套设备也不完善。尽管参与救灾的机务人员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不俗的技术水平,但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以及专业配套设备的不足和落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直升机救灾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此次参与救灾的米-171直升机失事后,有人提出疑问,为何失去联系数天后还无法找到直升机下落?难道直升机没有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或预防失事的信号发射装置,致使地面人员无法确定它的可能失事位置?在没有高科技设备帮助的条件下,要在地形、气候复杂的崇山峻岭中寻找一架可能失事的直升机,便犹如大海捞针。

“万国牌”带来严峻思考

有观点认为,此次米-171失事的一个原因,是该机型不适合在高原、复杂气候条件下飞行。这个观点并不全对。米-171是俄罗斯陆军使用的一款通用机型,在技术上能够在四川震区的自然条件下执行任务。但这个观点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能力在高原执行任务的中国直升机数量较少。如果灾害发生在青藏高原那样的高海拔地区,形势将更为严峻。

直升机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就开始使用直升机执行战术任务。到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开始大规模使用直升机,其在丛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获得了“战场出租车”的称谓。在民用领域,直升机的用途更为广泛。无论医疗救护、抢险救灾、农牧监测、地质勘探,还是重型设备吊装、交通指挥、治安巡逻,到处都能看到直升机的身影。

从此次抗震救灾出现的直升机来看,型号较多,且几乎全部来自国外。比如“米”系列是俄罗斯的,“黑鹰”是美国的,“超级美洲豹”是法国的,其实国产的“直-8”也只是法国“超黄蜂”的仿制品,“直-9”则是从法国引进的技术。中国直升机队伍目前还属于“万国牌”。

“万国牌”反映了一个现实:中国的直升机产业发育不良,还不能为军队现代化提供足够数量和性能优良的机型。从这些角度来说,中国直升机产业比大飞机产业的情势更严峻。基于直升机在民用和军用上的重大价值,中国很有必要像发展大飞机一样发展自己的直升机产业。

军民共举抓住契机

中国是一个直升机市场大国,却是使用小国,更是研发弱国。如何选择直升机发展路径是值得考虑的。

中国要发展自己的直升机产业,必须是国家行为,而不能是企业行为。因为直升机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最终还需要大市场来支撑。中国要发展自己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并且要开拓自己的市场,做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要让自己的直升机产品不仅满足军用,还能满足民用,产品最终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便难以为继。在世界上任何一家生产直升机的企业中,没有哪家是仅仅生产军用机型的。“大飞机”最终选择了军民并举的道路。这个路子同样适用于直升机产业发展。

中国直升机研制的起点低,国际合作必不可少,但最终还得靠自力更生。别人是不会把最先进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让中国真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直升机在国际上也属于高度垄断产业,波音和空客在对待中国民用大飞机项目时有联合战略。这种联手遏制局面同样会出现在中国直升机产业上,尤其是在重型直升机领域。

抗震救灾让国人真正认识到了直升机的重大价值;同样,抗震救灾中直升机暴露出来的不足,可能为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契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8 17: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悲哀。。汶川事件让事实清清楚楚的浮现在13亿百姓面前。。。纳税人的钱都做什么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2RD我爱研发网 ( 沪ICP备2022007804号-2 )

GMT+8, 2025-2-26 02:52 , Processed in 0.04898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