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论坛各位感染,我也反思了下国家体制上的问题,突然发现国债中的猫腻:
大家对国债的高利率(相对于普通银行利率)肯定印象深刻,但这个丰厚的利息不是拿得那么简单的,先举个例子:
1987年10年期国债年利率12%(具体多少不清楚,当时银行一年期利率10%左右),买入10万到1997年可得款31万,看上去是不是赚翻了?但是..................1997年的31万的购买力和1987年10万的购买力相当甚至不如.买国债的等于学雷锋...把钱捐给"国家建设",每个买国债的都是品德高尚之公民.
那么为什么购买力会相差那么大,大家都知道是通货膨胀,但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以最近几个月的情况,国家会把情况推到外国金融集团----------------他们炒人民币升值,兑换大量人民币,ZF被迫加印人民币以满足市场需求,使市面上人民币数量过多,导致购买力下降.
但是,这套理论用在1987-1997年就不灵了,当时可没那么猛的国际炒家炒人民币,但通货膨胀使很多老人存了一辈子的那几千几万块钱在市场面前突然就变得如此渺小,那次通货膨胀是什么引起的?下面我假想一下(是不是事实我不清楚,问学经济的吧):
当时国家为了国家建设发行国债,吸收大量人民币,去买入黄金,美元.但借老百姓的钱总归要还的,但还的只要是人民币,那好办,叫工厂多印点就是,于是人们得到了数学意义上的利益,却失去了市场价值上的利益(购买力),国家的黄金美元还是放在那里,还你老百姓的钱照样还清,最多就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还能美其名曰人民生活质量上升,物质需求量增大导致物价上涨.
投资国债的各位(尤其是上年纪的)...醒醒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9 14:07:4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