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1|回复: 0

【原创连载】缔造者:手机的从0到1(2015年8月4日在此安营扎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4 08: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心

    从烽火狼烟、驿马邮递到现在的手机移动互联,通信手机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多伟大的人物,技术,公司和产品横空出世,各领风骚,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进着行业的变革和延展。而从技术角度论,通信又是各学科中最为复杂,发展最快,细分最多的,频谱资源的稀缺性,性能功能的多样性,稳定性兼容性等等使得通信技术纷繁错综,晦涩难懂。

笔者刚入手机行业时,就到处去找关于通信如何发展到手机,讲述相关技术和历史的书,但找来找去要么是技术知识介绍,空洞无血肉;要么是成篇公式推导,浮云似天书;要么是逐年平铺直叙,乏味如鸡肋,终未果。转眼已工作了多年,对通信手机行业有了不少积累。多次被刚入行的小鲜肉要求荐书,故再去关注当下书市,与通信发展迥异,仍难觅接地气并能引领新人和大众的可荐之书。

一直在通信手机行业一线研发的我突感天降大任,故开创了“飞翔手机圈”公众号,如《明朝那些事》的初心一样,通信手机圈原本就很精彩,圈里的技术和故事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缔造者:手机的从0到1》是一名“向导”,带您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通信历史长河中,撷其中从0到1的浪花,让您领略长河中最波澜壮阔的风景,为您解读关于手机的技术,源起和那些缔造者的故事。用故事构建出科技和人文十字路口的经典,用历史诠释出技术日新月异的魅力,良质,朴实,接地气是本书的追求,如果还能对大家有点用,那更是喜出望外。


楔子

       看史记,从“大嗟,黄帝”开始,谈手机,不得不提手机的列祖列宗们。通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如果从1831年法拉第奠定了电磁感应理论算起的话,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而我们现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1G,2G,3G,4G甚至5G,是1973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手机诞生后才开始。算下来也就40来年的时间,在整个通信史相比,就像《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和千二小姐,虽颇有渊源,但都教授背后的故事长了去了,写到这,还真挺担心千二同学老了可怎么办?不和谐啊……

       扯远了,言归正传,接着说我们手机的列祖列宗们。

       你是不是有个疑问,手机诞生前,当时人们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在沟通喃?为了方便大家能够彻底了解手机的方方面面,笔者这里将这个话题展开,这将是一幅波澜壮阔的通信历史画卷。

       马克思他老人家曾曰过:“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确实如此,套用一个常用的故事开头“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通过简单的工具实现了长距离通信,烽火狼烟、飞鸽传信、击鼓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马老还曰过:“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事实证明这也是真理,人们很快就察觉这么通信太费劲而且不够快,“我要制造工具”的声音在人内心深处呐喊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工程师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在这180年中,逐步打造出了:有线电报(有线单向通信);电话(有线双向通信);无线电报,广播和收音机(无线单向通信);对讲机和手机(无线双向通信)等多种神兵利器,借助这些工具及其升级版,人类不仅实现了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更超越了神话,过着玉皇大帝都不敢奢求的“随时随地和整个世界连接”的幸福生活~

我们的故事从最早的有线单向即有线电报开始。

第一篇   有线电报开启有线单向通信

       即将远行,先来个段子,活跃下气氛~

       妻子给远方的丈夫寄了一条被子。 不久,丈夫发来电报,三个字:“由甲申”,妻子看不懂,就拿电报问当老师的邻居。邻居笑道:“电报上讲,你丈夫盖被子,盖住脑袋就盖不住脚,盖住脚就盖不住脑袋,盖住身子,脑袋和脚都盖不住了。”

       字字收费,不得惜字如金是60后,70后们当时使用电报时挥之不去的回忆,对于80后,90后们的脑海中更多的可能是战争题材电影电视中,带着大耳麦按着发报机的通信员,嘀嗒嘀嗒收发电报场景,这嘀嗒从何而来?我们人类通过电报传递出的第一句话又是什么?……来,跟着我一起去揭晓~

第一回 41岁画家的跨界

       正如官方媒体每天都在强调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是很有必要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导向,方向不能错,否则,再多的汗水换来的也只是一地鸡毛。

       科学发展也是如此,是建立在对前人的实践总结后形成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前行的,19世纪初通过奥斯特,法拉第等科学家不懈的努力,到了1831年由法拉第奠定了电磁感应定律,有线电报的理论基础已经形成。

       紧接着有线电报的主角要登台了,在此之前再做个铺垫,当下大家在热议“跨界”思维时,其实180年前我们通信领域已经有人在玩了,而且玩的很成功,有线电报就诞生在一位美国画家萨缪尔.摩尔斯的手里。

       摩尔斯(Morse,1791~1872)出生于马赛诸塞州的查尔斯顿,作为一个信奉高尔文教的牧师之子,摩尔斯在耶鲁学院(Yale college,后来的耶鲁大学),接受了比较自由的科学和艺术教育。良好的教育使他成为一名画技娴熟的画家,是全国设计学院第一任主席。可见其美术造诣已经很高了,但同时其科技创新潜能也很强,但当时没有一些成功学的课,潜能愣是一直未被激发出来。


摩尔斯
       直到1932年,他4l岁时在旅欧学习途中的游轮上,医生杰克逊当时在向旅客们讲述和展示 “电磁铁”一通电能吸起铁的器件,一断电铁器就掉下来,正是这次偶遇,将摩尔斯引入了电磁学这个神奇世界。“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通过”,摩尔斯由此产生了遐想:用电流传输电磁信号,瞬息之间把消息传送数千英里外,他在自己的画本上写下了“电报”字样,潜能就此释放,由此摩尔斯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回美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电报的工作中去。他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从头开始学习电磁学知识。他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和电工工具,把画室改为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

       与此同时,由俄国外交官希林发起,退役的青年军官英国人库克和物理学家惠斯登教授继承并开拓的磁针式有线电报机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如何把电报机信号和人类的语言连接起来?是摆在当时的缔造者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库克和惠斯登他们制作的电报机首先在铁路上获得应用。并于1837年获得了第一个电报发明专利权(英国专利),但其基于的原理是:磁针有电源通过时会产生偏转,电流的强弱能决定磁针偏转角度的大小,通过磁针偏转角度的变化来传达种种信息。这种磁针式有线电报机很不方便和实用,同时还有一些发明者提出,二十六条电线分别代表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按文本顺序在电线上加以静电来拍发电报等设想,但都无法投入真正的实用阶段。

       历史到了这关键的时候,仿佛停顿了下来。

       静静地,突然…这次不是苹果砸头上,而是一丝灵感浮现在一位拥有着丰富想象力的画家脑海中,灵感瞬间,摩尔斯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下这样一段话: “电流是神速的,如果它能够不停顿走十英里,我就让他走遍全世界。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出现火花,火花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又是一种符号。这里有三种符号可组合起来,代表数字和字母。它们可以构成字母,文字就可以通过导线传送了。这样,能够把消息传到远处的崭新工具就可以实现了!”这就是鼎鼎大名而且意义深远的摩尔斯电码。确定了主导思想,1837年在机械师A.L.维尔的帮助下,研制出了电磁式电报机(后来被称为摩尔斯人工电报机),并在纽约试验成功。

       这种电报机是由人来按动电键进行发报,

发报机实物图。


       发报机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持久操作的开关,按下时,电路接通电线中产生电流,抬起时电路断开,接通和断开的时间长短用手来控制,通过按键时间的长短,接点开闭,形成“点”、“划”和“间隔”信号(实际上就是时间长短不一的电脉冲信号), 即摩尔斯电码(morse code):

       (1)短促的点信号“·”,读“嘀”(Di);

       (2)保持一定时间的长信号dash,读“嗒”(Da);

       (3)间隔时间:嘀,1t;嗒,3t;嘀嗒间,1t;字符间,3t;字间,7t。

电码信号经电路传输出去,收报端接到这种电信号后,通过收报机中的电磁铁来带动铁片上的笔,在匀速前进的纸带上划出长短不同的符号,或者通过后期研发出的电磁装置产生出“嘀”、“嗒”声,“嘀”声为点“·”,“嗒”声为划dash,从而“点”、“划”和“间隔”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久负盛名的摩尔斯电码表(见前面上传的图4摩尔斯电码Morse code表)。

       就这样地,通过简单可以普及实用的方式,摩尔斯将电报机信号和人类的语言有效地连接了起来,用电流的“通”、“断”和“间隔”简洁明了来实现了文字的对应,如今看起来,仍极具技术与艺术融合的魅力,也许只有作为一流画家的摩尔斯才能将科技如此艺术的表达出来。

1844年5月24日,伟大的画家完成了他最杰出的一副“画作”,这一天也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摩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他那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电文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摩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



故事到这刚开头,预知后事如何,且等下回分解……



微信公众号: 飞翔手机圈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flymobilecircle

文章均由飞翔手机圈原创,未经作者许可,文章中任何段落和图片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或转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2RD我爱研发网 ( 沪ICP备2022007804号-2 )

GMT+8, 2025-1-24 08:44 , Processed in 0.05704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