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认为,一些媒体的“鉴宝”、“收藏”等节目,是在变相鼓励盗墓行为
肆无忌惮的盗墓贼
4月22日,星期四。位于北京南城的报国寺,像以往的很多个星期四一样,人潮涌动。人们是到这里每周一次的古玩集市上来“淘宝”的。数百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摊贩,在报国寺里摆起了地摊,每人守着一块不大的地方,面前摆着各式古玩,一些大件、易碎的瓷器被卫生纸包裹着,以免被碰破。
在一棵挂满花朵的玉兰树下,一个瘦小男子蹲在一堆瓷器后面。看到记者拿起一个小瓷碗,他赶紧热情地推销起来。记者询问这东西的来历,他迟疑了一下,然后小声说:“从坟里挖出来的。”他的“坦率”,令记者大吃一惊。以为记者不相信,他伸出手指炫耀道:“看我指甲缝里的土,怎么洗也洗不掉。”
他的指甲缝里确实全是黄色土渍。记者还看到,他的手腕处也有些惨不忍睹,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土黄色的斑点,显然是土渍已渗入皮肤。“盗墓的胎记啦,怎么洗也洗不掉。”若无其事地说完这句话,他又拆开手机给记者看。机身内部也有许多土渍。“有一次掉到坟里了,怎么也弄不干净。”
这个公然炫耀自己“盗墓贼”身份的男子,名叫董牧(化名),二十七八岁模样,自称已盗墓4年。说起这个话题时,他眉飞色舞,毫不避讳。
自从加入盗墓这个“行业”,董牧便成了一个游民。他不断地在最荒僻的农村与最繁华的都市间奔波交易,至今仍未娶上媳妇。来北京后,他在朝阳区潘家园附近花380元租下一间平房。刚来时,屋里连张床都没有,他就睡在地上。几个月前,他终于出手了几件文物,这才有钱买床。
现在,除了盗墓,董牧根本不想干别的活。“如果做别的工作,几年下来还是那个样子。可是盗墓就不同了,这是个运气活,虽然不是挖每个墓都能发财,但一旦运气来了就能发大财,‘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
在进行此次采访之前,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只知道我国的盗墓现象十分严重,但绝没想到盗墓者们竟然如此肆无忌惮。董牧之流何以能像卖大白菜一样,堂而皇之地在公开场合出售从古墓里挖出来的文物?像他这样的盗墓者究竟有多少?我国的文物经得起他们如此疯狂地盗取吗?除了匪夷所思,记者更感到忧虑。
盗墓“四字诀”
在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一些文物专家痛心疾首地指出,目前,有10万盗墓者游走于我国各地;盗墓行业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使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已在考古领域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谈及盗墓人群,他痛心地表示:“过去,只有文物大省才会出现严重的盗墓现象,但现在的情况是,哪里有古墓,哪里就有盗墓者。而更可怕的是,盗墓者不仅分工明确、工具完备,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掌握了比较专业的考古知识。”
我国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拿起洛阳铲(一种考古工具),不管早和晚,发家去盗墓,致富靠文物。”一些地方的村民更是“男盗墓、女送饭”,以盗墓为生。李健民对此深有感触。数年前,他曾在山西省曲沃县参加对西周古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当时,附近的不少村民都围了过去,不动声色地观察考古队员的操作手法,就连为考古队驻地看大门的老人都会留心听他们的谈话。每当一个墓葬的位置被标出,附近的村民都会闻风赶来,伺机盗取。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很多盗墓者都谈到了一本所谓的“盗墓指南”。这本书其实就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这本地图集分为北京、山东、陕西、山西、广东、四川等分册,详尽地提供了大量的文物信息,全面记录了“文物大省已知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状况”。古墓葬的信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盗墓指南”只是让盗墓者知道哪里有古墓。他们是如何准确找到深埋于地下的墓穴的呢?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很多盗墓者都有一套类似于中医诊疗手法的盗墓诀窍,即“望”、“闻”、“问”、“切”四字诀。
“望”即看风水,看草木。经验丰富的盗墓者大多擅长风水之术,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由于古人迷信风水,因而多数古墓都建在“风水宝地”上,如依山面水之处,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此外,墓葬周围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是盗墓者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比如,有古墓的地方,由于泥土曾被翻掘和踩踏,庄稼的长势会比旁边的差一些。
“闻”即闻气味,依照气味的不同来分辨某处是否有墓葬。如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银和朱砂用于防腐;而唐宋之后的墓葬墙壁上通常涂抹有青膏泥。这些特殊物质所散发的气味,一般人难以察觉,而盗墓者总能敏锐地辨别。“闻”的另一层含义为听声音。一般的大型古墓,一旦受到较大震动如空中打雷时,就能向地表传出不同于别处的声响。清朝时期臭名昭著的大盗墓贼焦四,就善于通过声音来查找陵墓。他曾在打雷时寻找墓地,并能根据回声准确判断出墓葬的位置。
“问”就是踩点。盗墓者一般都能说会道,尤其善于与老年人谈古论今。每到一处,他们便会以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的身份,拜访当地的老人,通过与这些人的交谈,获取有关古墓的信息。
“切”,是查找古墓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有3层含义:一是指发现古墓后,根据地表的地势等情况,准确地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墓穴;二是打开墓中棺椁后,没有遗漏地摸取死者身上的宝物;三是触摸到文物后,即能判断其为哪个朝代的文物、价值有多大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高科技的作案手段,比如炸药爆破、遥感探测、航空考察等,已经被不少盗墓分子采用。
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掘,是2009年中国最具轰动效应的考古发现。这座古墓所在的位置,原是一座窑场的取土点,废弃后被村民种上了庄稼。2005年底,村民们在浇地时发现,有一处地方的水一直向下流。他们顺着水流的方向找到了一个洞,据此推测下面可能有古墓。消息传出不久,一批又一批的盗墓者便蜂拥而至。
从2006年起,当地派出所先后抓获了5批盗墓者,一共38人。2008年,盗墓者从墓中盗出了一块画像石碑,其画面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常见的八女投江图;而上面的铭文则显示,墓主的地位非常显赫。最终,文物专家据此找到了这座东汉古墓。而专家们判断墓主为曹操的最直接证据——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枕,也是从盗墓者手中缴获的。
一条龙作业,分工明确
盗墓这一“行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日趋产业化,形成了一套产业链。根据分工不同,盗墓圈内的人员分别有着不同的称谓:“掌眼”、“支锅”、“腿子”和“下苦”。盗掘、运输、窝藏、销赃等一条龙作业,就是由这些角色完成的。
通常,盗墓活动的全班人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一锅儿”。“锅”里级别最高的被称为“掌眼”,是这“锅”人中的核心人物。“掌眼”不仅有寻找古墓的本领,也有鉴别文物的能力。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打算购买墓内文物的初级收购商。
“支锅”是每一次盗掘活动的负责人,类似于承包工程的包工头,负责筹措盗墓行动所需的资金、设备等。“支锅”的投入是有风险的,一旦挖出的文物没人买断,他只能自行处理。
“腿子”指的是盗墓活动中的技术工人。他们在盗墓过程中扮演着类似于“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探寻墓地的具体位置,以及确定里面是否还有文物等。
在盗墓产业链中,最底层的是“下苦”。“下苦”多是农民工,从事具体的挖掘工作。通常情况下,即使老板盗取一座古墓的收入达到上千万元,一个“下苦”也只能得到几百元到几千元的报酬。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发现,在北京的很多建筑工地上,就有一些盗墓者成群结队地守候着。他们的行话叫“蹲坑”。“蹲坑”时,他们往往几十人同时出动,其中的一两个人负责盯着挖土机,其余的则在一旁打扑克、下象棋。一旦挖土机挖出了棺材板,“放哨”的便会通知同伙们上前“干活”。对工地的管理人员和挖土机司机,他们一是收买,二是威胁——收买无效时就会大打出手,俨然就是黑恶势力。
2009年12月8日晚,北京东四环的一个建筑工地内,曾发生一起盗墓事件。当晚,工地内不断传出异常的响声。警察接到报警电话后赶到现场,发现有几名男子正在挖掘古墓。当时,盗墓者的面前横着两口古棺,其中一口已被打开,里面的骨骸被翻动过。在被抓获的6名犯罪嫌疑人中,37岁的杨文生出生于一个盗墓家族,懂得寻墓和挖墓,此前曾在古墓葬较多的西安、洛阳一带作案。“转战”北京后,他找到了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并开始收买一些工地的包工头,以便获取所需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