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9|回复: 11

经济遭遇滑铁卢,失业率提高,1980到现在是洋务运动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7 08: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许1980到现在是新的洋务运动,跟日本的明治维新有本质区别,大量民企过冷,特别没有对新兴技术的发展企业的支持,还停留在口号阶段(往往注重面子形象工程),高耗能,钢铁,矿产,高污染的企业却发展红火,2009年以后这个20年将是印度高速发展时期,我们有可能深陷负增长的泥潭,来SZ几年,感触颇深,对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冷漠,从市民中心的建设(几百亿的开支)到城中村的拆迁(动不动几十亿的赔付),建连排式别墅公寓,面子政绩工程功不可没。

政治与经济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纽带,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日益呈现,国家也不断推出各种政策加以宏观调控,但实际显示大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举动,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改善作用。于此同时,郎咸平教授呼吁的二元经济理论无疑点醒了每位关心中国经济的中国人。可是,中国经济为何会出现郎咸平教授所说的二元经济现象呢?它与中国自身的政治体制又有着什么样的本质联系呢?

       这里,先简单回顾下“二元经济”的理论观点,“二元经济”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形象工程所对应和相关的产业和行业过热(包括房地产、股票、桥梁、道路以及相关的钢铁、水泥等制造业),而同时伴随主要以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制造业以及相关产业过冷的同时过热同时过冷的经济现象。为何出现此种二元经济现象?直接原因就是政府把大部分的钱投资到过热的部门使其一热再热,甚至不惜赶走原住居民,拆迁住户,坑害股民,把大量的城市用地高价转卖给地产商,以增加地方政府的GDP数据。

       那么,为何地方政府这样关心GDP的增长数据?主要包括两方面原因:
其一,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改革的发展,日益被扭曲为一种“以GDP为纲”或“以钱为纲”的经济发展观;
其二,中国官员的根本利益在于政治前途,即升迁!而升迁不仅可以带来更大的权利的掌控,更可以通过权利获得更多为自己敛财的渠道和途径。而决定官员升迁的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所谓的政治关系背景,主要包括上级领导以及关系背景的梳理,二是所谓容易被看到的GDP数据。也就是说,只有上级领导以及各种关系背景和所谓的GDP政绩才决定了中国官员是否升迁,即决定了他的利益和前途。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为利益而活的,这是人性和普遍的文化观念造成的,没有人能做到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来压制发自本能的欲望,因此,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不要去为此而要求和声讨什么,因为要是我们也做到了那个位子,我们也会作出和他们同样的选择——“只为自己升官发财,只想着自己的家庭
能过得好一点,只为子女能有足够的钱出国留学深造,只要自己生活的好就行,我没有那么伟大,别人怎么样我管不了,也不需要我管……”这就是当前被拜金主义所供养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中国文化。

       其次,中国的政治体制与政府能够做出这种与民对立的行为又有什么关系?其实很简单,因为中国官员的最根本利益——升迁问题与民众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也就是说,中国官员与民众之间的利益是不在同一个体系的,甚至有时是可以通过牺牲民众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这时官员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腐败或者大搞政绩工程之类的活动就成了合乎情理的事情。如果假设政府官员的升迁必须通过民主公开公正的当地民众投票选举才能决定而不是由所谓上级领导的一句话决定的话,那么政府官员将不可能也不敢作出那种与民对立的行为,因为,民众决定了官员的利益。当官员因为害怕自己的利益无法实现而真正开始动脑经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包括上的起学、住的起房、看得起病、退得起休以及找得到工作等等。这样所谓的教改、房改、医改等问题才真正被地方官员重视起来,经济问题也会逐渐得以解决。这就是政治体制与经济现象的联系。但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是单凭一个所谓的“民主”就可以解决的,一步到位的所谓民主也并
不真实,更不适合中国的国庆,台湾那种发展到像菜市场一样打人骂人的议会民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我建议,中央政府官员的根本利益即升迁问题依然维持现状(因为到了中央级别的官员,他们的升迁问题已经没有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而是宏观领导国家的实业内容当然也包括必不可少的政治斗争),而地方政府官员的根本利益即升迁问题必须通过民众选举通过,否则,官员与人民必然会走向对立面,最终使国企老总、高管、政府官员以及没有良心的经济学家即所谓的腐败铁三角中饱私囊,而人民却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不堪言。


海关预警 对美出口增速创7年来新低


昨天,来自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统计分析处的文章提出预警并建议:确保对美出口贸易稳定健康发展,对于防范我国出口继续减速具有重要的作用。预警的原因是,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116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这是近7年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呈全面萎缩状态。资料显示,第一,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乏力;第二,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四个出口大省增速全面回落;第三,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趋缓,服装及衣着附件、手机、塑料制品和玩具等优势产品出口不同程度下降。相比之下,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达3887.8亿美元,增长25.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

海关总署认为,今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和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双重影响,是造成我国对美出口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出口退税率大幅降低或取消,加之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企业出口利润受到进一步挤压,出口动力明显下降,成为对美出口增速回落的另一重要原因。

台资、港资工厂大量关闭  

珠三角的大批台资、港资工厂没有撑过年关。黄明智说,最近一两个月以来,深圳台商协会龙岗分会处理会员倒闭的实例大幅增加,其中有不少是恶意关闭。  

据记者了解,在珠三角的台资工厂有近一半是来料加工,集中在电子、轻工行业,并以外销为主,因此2007年我国政策调整以及其他各种成本上升对它们造成很大的压力。近一年来广东已经有近1000家鞋厂关门,而很大部分是台资工厂。  

上述港商告诉记者,不少中小港资工厂已经倒闭。而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就预言,未来两年将有数万港资企业面临生死攸关的抉择。  

现在整个珠三角工厂的隐性倒闭潮已经出现。据了解,深圳近一年来倒闭的“三来一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数量在千家以上,仅龙岗区就超过300家。还有更多的企业是,不再大量接订单,用工也减少了近一半,小规模运作来观望政策以及贸易环境的变化;也有企业不再接订单,准备做完手头的生意就走。  

业内人士预测,在过完春节两三个月之后,可能会显性地出现工厂关闭风潮。年前大批企业隐性地缩小规模或不接单,年后可能会出现大量企业关门。  

“而在一批大企业倒闭之后,第二批是依附于大企业的小供应商,这波倒闭潮可能会在第二季度出现。”一位业内人士说。  


一个危险的信号:珠三角台资港资工厂大量关闭

来源:中国经营报

珠三角大批台资、港资工厂在春节前倒闭,有的甚至是欠债出逃。与此同时,珠三角上万港资企业也面临撤并。  

  2007年以来,出口退税下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劳动力、土地、环保等成本上升,内地的营商环境不如以前了。如此倒闭风波是否将伤害整个珠三角产业?据知情人士透露,自2007年多项贸易政策出台以来,政府担心冲得太急,今年将有所放缓。  

用工成本激增  

2007年底,珠三角的劳资关系日趋紧张。  

“最近协会在处理局部停工问题。”深圳台商协会会长黄明智告诉记者。据了解,在珠三角缺工严重的东莞、深圳等地,工人罢工、老板关厂的事件频出,有时一天就有三四起。  

这是由于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工厂与员工要签订新的劳动合同,但是工厂要给员工过去两年的工资差额补偿、加班费补偿等,对于具体的补偿问题双方发生矛盾。  

“这笔补偿款很庞大,不少企业可能拿不出来。”一位在东莞办玩具厂的港商告诉记者,因为之前90%的工厂给员工的加班费达不到法定的数额。他有一个朋友在深圳龙岗区办眼镜厂,有2000个工人,这次涉及的赔偿款高达2000多万元。  

由于赔偿问题,这家眼镜厂有超过一半的工人没有签订新的合同,部分已经签订的合同是因为双方定了一个都能接受的补偿方案,如在原来的基础上打8折。而不少东莞工厂采取的方式是按兵不动,不签合同。  

但工厂不与员工签合同的后果很严重。上述眼镜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7月份,现在不与员工签合同,春节后就怕招不到工人,不但订单做不了,到时候还要赔钱给客户。而近几年,珠三角的用工缺口不断扩大,很多小工厂由于招不到人而被迫关闭。  

“现在有些企业不愿意搬迁去新的地方,主要是怕员工要求结算、补偿。”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深圳观澜宝德玩具厂的薛小伟厂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工厂除了给员工工资外,还要交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平均每人每月200元左右,一年就2400元,一个上万人的工厂一年光这笔费用就要几千万元。在此之前,企业一般只给员工发工资,仅给少部分管理人员买保险。  

但是现在工厂给员工交的社保,员工并不一定能享受。“由于目前我国社保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不能迁移,外来工的流动性有很大,所以现在社保局排得最长的队是退社保的。”薛小伟告诉记者。  


2008-02-15
大批韩企撤离 韩国政府计划出面与中国磋商  

【星岛网讯】韩国政府于14日表示,就最近在华韩国企业的非法撤离问题,计划与中国磋商韩国企业圆满撤离的方案。由于中国采取了一连串的对外资征税、加强对土地和劳工领域的管理,韩国不少在华企业出现了擅自撤离的情况。

  此前有韩国媒体报道称,因中国的经营条件越来越艰难,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试图在不支付薪金和税收等情况下无故撤离现象正在增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制定出应对措施,韩国政府将首次实施实地调查来提供支持。

  

  近期,由于中国内地投资环境趋紧,加之政府对环保的要求趋严,同时再加上新劳动法的实施,许多企业包括外资企业纷纷离开沿海,投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或海外。

  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韩国外交通商部通商交涉调整官赵兑烈当天在记者会上表示:“为讨论简化撤离步骤等帮助韩国企业圆满撤离的方案,双方启动了所有的磋商渠道,还为支持与当地企业的撤离相关法律和交涉活动,向韩国企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公馆划拨了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2万元)。”

  近一段时间来,特别是新劳动法颁实施后,一些在华韩企半夜逃逸。中国商务部网站也曾援引有关消息称,由于中国采取了一连串的对外资征税、加强对土地和劳工领域的管理,韩国不少在华企业出现了擅自撤离的情况。

  据悉,韩国政府正在讨论必要时扩大法律及交涉援助规模的方案,并计划通过相关部门之间的磋商,发布解决韩企从中国非法撤离现象的对策。

  《朝鲜日报》曾分析称,韩国企业撤离中国的现象频繁出现,是由于在中国经济从轻工业转为重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外资企业的企业经营条件正在逐渐恶化。进军中国的韩国中小企业大部分是看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纤维等轻工业企业,而中国政府为了将产业结构转换为附加值高的重化学工业,正在减少对外资企业的税制实惠,加强环境规制。

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失业潮"
发表于 2008-8-17 11: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em27][em27][em27][em27][em27]

LZ说的不错,不过我选择独善其身。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7 19: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了,让人为以后的生存担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7 20: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52rdgao在2008-8-17 11:32:49的发言:
[em27][em27][em27][em27][em27]

LZ说的不错,不过我选择独善其身。

我努力独善其身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8 07: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em03]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8 08: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顶顶顶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8 09: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它们挣钱时就没有说话了!
现在要出钱了,就有人替它们说话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8 09: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部门说的非常好,对贪官污吏,一定要狠狠地搞死他。
共产党就是腐败无能、贪官横行;搞一言堂,出卖国家利益。

后面我到觉得没什么,企业倒闭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总不能叫经营困难的公司就可以不用给员工交社保了把?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员工还生活在奴隶社会。政府一直以来都是和企业同流合污在打压、压迫员工。对于这一点,从现在的物价上就可以看出来。相信论坛里也有不少从农村出来的,打电话回家问问:政府是花多少钱一斤从你家收到稻谷?又是在市场卖多少钱一斤?在我老家江西政府收购稻谷是9毛左右一斤,紧紧是涨了几分钱而已。而现在的化肥、农药涨了都是几倍了。而这些都是国家垄断的。
物价上涨,只是政府榨干老百姓的一种手段而已。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8 10: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就走吧,现在很多农村都只剩下老弱病残了,劳动力似乎并不过剩。[em12]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8 12: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8 19: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叫新洋务运动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3 12: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建言中国制造:以6+1整合直面困境

我们关注后奥运,并不是因为举办奥运会本身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占有主导地位的强大拉动,也不是因为寄望16天的盛会能给中国带来巨变。而是当一场中国为之倾注了空前盛情的盛会完美谢幕,我们必须以国际视角重新聚焦到中国经济;聚焦到这个社会营商环境的点滴进步;聚焦到影响中国的世界经济变量。我们必须以市场化思维重新梳理通胀、资源价格、需求不足之间的关系,反思环保、信贷、财政这些政策遇到的真正掣肘。这其中的变化孕育着中国经济的未来,也就是你我的未来。
中国经营报去年曾经就2008年的经济状况采访过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先生,当时郎教授提出“八大危机”的警告。而今年的中国经济就如同郎教授“八大危机”访谈中所指出的路径一步一步的发生着。奥运谢幕至少使中国经济存在了7年的一个积极预期消失,适逢中国经济遭遇自身和外部的极大不确定性。他提出,要跳出经济圈解决经济问题。

  去年股市和楼市的泡沫
  已经预示着“二元经济”的严重

  《中国经营报》:你怎么看待目前国内制造业出现的一些倒闭现象?

  郎咸平:在我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扭曲的。我们看到的每年百分之十几的经济增长率其实是政府部门投资拉动GDP所致。而政府主导的经济部分一直是过热的,占GDP30%左右,剩下的70%是什么?就是过冷的制造业,也就是民营经济主导的部分。这种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的经济就是我去年所说的“二元经济”。

  制造业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萧条。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前年开始到去年,股市、楼市疯涨?是资金状况更好了吗?不是,这象征着制造业的回光返照,也就是造成楼市和股市泡沫的本质原因,是制造业资金大量流入这两个市场。今年已有百分之二三十的 中小企业倒闭,而且都是在广东、浙江等最发达的地区。我们担心这个情况会继续恶化,尤其是在奥运会之后。

  《中国经营报》:是什么原因驱动了制造业资金流向股市和楼市?

  郎咸平:因为在二元经济里面,制造业经营条件恶化以后,钱都打到股市和楼市了。以炒楼为例,他们买的楼盘是以高价楼盘为主。高价楼盘一上升,中低档楼盘同样水涨船高,造成各地的楼市泡沫。可是高价楼盘是有资金撑着的,中低档楼盘是真正的泡沫。跌的时候,是中低档楼盘先跌。高档楼盘目前好像还是坚挺的,因为资金是制造业的资金。当然如果扛不住的话,也会跌。楼价跌不跌不是看经济好不好,政策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资金怎么流动,而这又特别难以估计。

  以炒股为例,2006年~2007年的股市泡沫基本就是制造业资金大量进入股市,2007年5月份到11月份的大盘上涨基本上就是“二元经济”的过热所拉动,这就是去年所谓的二八或三七现象。这说明经济更坏了,而不是更好了。2007年年底开始的股指不断下跌的现象则预警着“二元经济”中国冷的制造业出现了重大危机,目前还看不到这场危机的底限。

  劳动力已经没优势了
  产业链升级很迫切

  《中国经营报》:中国制造业如何摆脱“过冷”的困境?

  郎咸平:目前,对制造业企业家而言,我建议要努力把握产业链的问题,不要总是从制造业上下工夫,要做产业链的升级。要从单纯的制造转移到6+1产业链环节上去。所谓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这六大块能创造的价值应该是90%,制造创造的价值应该是10%。拿芭比娃娃为例,制造是1美元,最后终端零售市场是10美元,那么这9美元是怎么创造的呢?就是通过六大环节创造的。

  而我们中国企业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做6的居少,做1的居多,做到现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工人的低工资。所以在中长期范围内,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让企业从1转移到大附加价值的6。当然这个转移需要时间。我希望政府能够推动,企业自己也要推动。我们中国不是缺6,其实我们都有,比如说物流的干自己的物流,原料采购的做自己的原料采购,零售干零售,批发干批发,由于每块都是相对独立的,交易成本非常高,效益非常低。我们应该以产业、产品为单位,贯穿产业链做高效整合。在高效整合方面的速度而言,我们和西方的差距是5到15倍之间。

  以纺织行业为例,在中国,全部走完6+1这个流程是180天,广东地区就是这样子的。西班牙的ZARA是12天,这种高于我们15倍速度的高效整合就能大幅降低成本,这是一个新的成本管理观念。举例而言,以一件衣服为例,12天和180天的仓储成本比起来,就节省了90%。现代化的企业成本管理观念要做天翻地覆的改变,不要从剥削劳工着手,而要从产业链高效6+1整合着手。

  我想提醒各位中国企业家,劳动力已经没有优势了。在整条产业链里面,劳动成本只占不到2.5%,节省成本需要通过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中国的企业只要还想利用廉价劳动力,配合技术的升级或者品牌的界定,想走出国门的都很困难。比如说TCL和明基,TCL收购了阿尔卡特、汤姆森,明基收购了西门子移动,想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配合上国外的品牌技术走出去,最后结果轰然垮台。为什么?还是因为我国企业仍然在制造业的成本上面下工夫,而制造业的劳动成本只占产业链条的2.5%。

  那中国有没有做得好的呢?比如说华为,富士康。富士康也没有品牌,但其通过高效整合6+1,产品做的非常快。能够进到中国来的跨国企业,都是控制6,或者控制6+1的高效整合。比如耐克、阿迪达斯、宝洁,这是时代潮流。我们不是缺6而是缺乏一个政策的指导。如果到现在你还认为可以搬到西部去,搬到越南去,因为他们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那么你迟早还是会陷入经营困境的。

  我们整个制造业出了重大问题——我们在整条产业链中是“1”,1有什么特色呢?价值非常低,利用率非常低,因此你难以承受外界的冲击。而刚好这两年外界的冲击一齐到来;第一,汇率不断上升,第二,宏观调控导致企业资本成本大幅提升;第三,《劳动合同法》的推出等。这几个冲击同时发生,使得产业链间价值最低的制造业突然间难以承受,而且不是几家的问题,是全面难以承受,这就是原因所在。

  郎咸平观点

  1为什么从前年到去年,股市、楼市疯涨?这是制造业的回光返照,也是造成楼市和股市泡沫的本质原因,因为制造业资金大量流入这两个市场。

  2目前只是秋天,真正的冬天还没有到来。制造业企业家要做产业链的升级,要从单纯的制造转移到6+1产业链环节上去。

  3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工商链条的时代,环环相扣,一旦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链条就垮了。所以一定要跳出经济圈才能解决经济问题,不单单是制造业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工程的问题。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2RD我爱研发网 ( 沪ICP备2022007804号-2 )

GMT+8, 2025-2-26 07:31 , Processed in 0.04862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