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0|回复: 1

民国时期部分科学家名录和科技成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4 10: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只会搔首弄经。皓首穷经的骚人不在此
数学家:
熊庆来(1893.10.20-1969.2.3),字迪之,云南弥勒人,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并被誉为“中国数学界的伯乐”。熊庆来18岁考入云南省高等学堂,20岁赴比利时学采矿,后到法国留学,并获博士学位。他主要从事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1921年回国后创办了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数学系,主持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并创办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研究部,这期间他培养了一批中国现代代杰出的数学家,如华罗庚、庄圻泰等。1969年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至死。1978年他被列入第一批平反昭雪的名单。
何鲁(1894.3.23-1973.9.13),四川省广安县人,字奎垣,笔名云查,属马,清光绪二十年(1894. 3.23)生。1903年春,成都机械学堂招生,何鲁报名参考,作文一气呵成,口试应对如流,主考为之惊讶,即出一上联要何鲁应对:“童子鸿不因人热,”何鲁应声对曰:“学生鲁当以名扬。”主考赞道:“此神童也!”何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机械学堂,三年学历,期期获优秀奖,享受免费待遇,毕业后被保送入南洋公学。1911年,又官费留学法国里昂大学,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在商务印书馆“算学丛书”内出版《二次方程详论》、《虚数详论》、《行列式详论》等,其文笔简练,论证严谨,对当时中国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
7.胡敦复(1886.3.19-1978.12.1),江苏省无锡县人,数学教育家,中国数学会早期的组织者。1912年创办私立大同大学,成效卓着。在教学上,他提倡并组织编写适合中国教育实情的现代教材。主要论著:《新中学教科书供初中用<</FONT>算术><</FONT>几何><</FONT>几何学>》、《新中学几何学》、《积分方程式之导引》、《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英文宝库》等。
苏步青(1902.9.23-2003.3.17),字云亭,原名尚龙(讹作尚良),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微分几何学专家,被誉为数学之王,与棋王谢侠逊、新闻王马星野并称“平阳三王”。他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主要成就:发现四次(三阶)代数锥面, 国内率先研究K展空间理论,深入研究仿射和射影微分几何理论;其作品:《微分几何学》、《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生于江苏金坛,卒于日本东京,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1984年4月30日华罗庚在美国正式接受美全国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1985年6月12日应邀到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突然心脏病发倒在讲台上,送院后证实不治,终年74岁。他一生著有200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还有10余部科普作品。
著作:《数论导引》、《优选学》、《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曲型域的调和分析》、《高等数学引论》、《典型群》、《从杨辉三角谈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堆叠素数论》、《从单位圆谈起》、《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以及《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
陈建功(1893.5.8-1971.4.1),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原杭州大学副校长。陈建功的研究领域涉及正交函数,三角级数,函数逼近,单叶函数与共形映照等多个方面,是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陈省身(1911.10.26-2004.12.3),号辛生,美籍华裔数学大师,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他用内蕴的方法证明了高维的高斯-博内公式,定义了陈省身示性类,在整体微分几何的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誉为“现代微分几何之父”。他曾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柏林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5年,南开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物理学家:
叶企孙(1898.7.16-1977.1.13),上海人。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他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起任会长等。文革期间曾受残酷迫害。
    他的著名学生包括:王淦昌、赵九章、张宗邃、胡宁、于敏、彭桓武、周光召、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屠守锷、邓稼先、朱光亚等。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研制“两弹一星”的功臣,23位科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学家中有19人是叶企孙的学生,有2人是他的学生的学生,还有2人的事业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23位科技专家: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胡刚复(1892.3.24 - 1966.2.19),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将X射线标识谱、吸收谱和原子序数之间的实验规律扩展到25号至34号元素,并测定了X射线频率和光电子速度的关系,对X射线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及大同大学等校创建了物理实验室,培养了吴有训、严济慈、赵忠尧、施汝为、钱临照、余瑞璜等著名物理学家。抗战期间,作为理学院院长协助竺可桢校长西迁浙江大学,并将浙江大学理学院办成了当时最好的学院之一。
主要著作:《大地电象》、《电位定名解》、《X光吸收放射机制和原子结构推测》以及与人合著的《中学物理教材》等。
饶毓泰(1891.12.1-1968.10.16),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研究了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倒斯塔克效应、分子光谱等方面取得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毕生致力于中国物理学教学和科研事业。代表作品:《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
吴健雄(1912.5.31- 1997.2.16),生于中国上海市闵行区。原籍是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被世界物理学界誉为“世界物理女王”、“物理学第一夫人”。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曾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勋章”。
1958年,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当选为第一位华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1959年,获美国研究法人奖、美国大学妇女协会年度成就奖、美国史密斯女子学院荣誉博士;1971年,获美国罗素·沙吉学院荣誉博士、美国西格玛·代尔塔·艾普斯隆学社五十周年奖。得到“物理研究第一夫人”的美誉;1980年,美国宾州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并称赞为“世界顶尖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柏克莱的老师塞格瑞也称她为“原子核物理的女王”;1990年,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吴健雄星”;1992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建立“吴健雄图书馆”,东南大学建立“吴健雄实验室”;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设立“吴健雄物理奖”、“吴健雄袁家骝自然科学基金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明德中学先后设立“吴健雄奖学金”。2002年,东南大学建立“吴健雄纪念馆”。2003年底,东南大学建立吴健雄学院。
萨本栋(1902.7.24-1949.1.31),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曾创造性地将并矢方法和数学中复矢量应用于解决三相电路问题,得到当时国际电工界的高度评价。对各种真空管的性质和效能也有极好的研究。30年代出版的《普通物理学》被当时的大学广泛采用。和叶企孙等人共同建设和发展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抗战期间,为建设厦门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为恢复和重建中央研究院做出了极大努力。
萨本栋,字亚栋,1902年7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其先祖系色目人。元代四大诗人之一萨都拉,曾官至南台侍御史,泰定帝铁木儿钦赐其姓萨。此为萨氏家族立姓之始。其孙萨仲礼是癸酉年(1333)进士,官至福建行中书省检校,举家由雁门迁福州,子孙繁衍渐成望族。萨本栋是萨仲礼的第17代孙。
论著:《物理学名词汇》、《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学实验》、《实用微积分》、《交流电路》、《交流电机》等。
杨振宁(1922.10.1-),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时持旧中国(中华民国)护照,为中国国籍。原籍安徽凤阳。代表作品:《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主要成就: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鲍尔奖。
19.李政道(1926.11.25-),华人物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因在宇称不守恒理论、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大陆访问。1996年11月29日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主要著作:《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李政道文选1-3集》、《宇称不守恒三十年》、《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李政道文选1985-1996》、《科学与艺术》、《物理的挑战》、《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等。其他成就: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爱因斯坦科学奖, 1977年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 1995年中国国际合作奖, 2007日本旭日重光章。
吴有训(1897.4.26-1977.11.30),字正之,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江西高安人,原为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他于1916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0年6月毕业于数理化部。1921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次年回国。1927年8月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是中国科学事业的杰出领导人和组织者,对中国科学事业特别是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学生有: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何泽慧、王大珩、朱光亚、邓稼先、梅镇岳、郑林生、金星南、胡宁等,光学专家王大珩、龚祖同,固体物理学家陆学善、葛庭燧,力学专家林家翘、钱伟长,理论物理学家王竹溪、彭桓武,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电子学家陈芳允,海洋物理学家赫崇本等。工作中培养的有林兰英、王守武、陈能宽、孙湘、黄量、王天眷、于敏、章综、张乐潓等科学家。
1955年主持了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和金霉素等四种最重要抗生素的研制;1965年,主持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初步获得成功;1956年参与组织全国的科学家制定国家科学十二年发展远景规划;1961年组织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长春光机所几乎同时研制成功了红宝石雷射器;之后至去世,领导中外科学交流作出了特别贡献。
严济慈(1900.12.4-1996.11.2),谱名泽荣,字慕光,号厂佛,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四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下湖严村。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1923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获巴黎大学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科学博士学位。他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这一,也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赵忠尧(1902.6.27-1998.5.28),1902年出生,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留学美国后,回国在清华等名校任教。后从美国引进先进的物理研究设备和器材。为中国原子能研究乃至整个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丁肇中(1936.1.27-),籍贯山东省日照市,知名物理学家、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次原子粒子,并把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1974年丁肇中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伯顿·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ψ基本粒子,1976年两位教授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及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2013年4月3日丁肇中及其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团队宣布,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68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王大珩(1915.2.26-2011.7.21),男,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名誉校长,长春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中国计量学院名誉校长,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任之恭(1906.10.2-1995.11.19),物理学家,生于山西省沁源县。曾先后在北京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约翰&#8226;霍普金斯大学等担任教职并进行实验研究工作。任之恭提供了电离层存在的最早的实验证据之一。他对于氢原子电离能谱的理论计算,在量子力学的早期发展中也有重要意义。他长期执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在物理学、电机工程等领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二战后,他于1946年出国研究,1955年留居美国,主要从事微波光谱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任之恭亲属的捐赠为基础,清华大学设立了“清华大学任之恭奖学金”,纪念任之恭先生对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贡献,鼓励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勤奋学习。
26.林家翘(1916.7.7-2013.1.13),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天体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生于中国北京,从1940年代开始,他在流体力学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一代人的研究和探索。他用渐近方法求解了Orr-Sommerfeld 方程,发展了平行流动稳定性理论,早期湍流统计理论的主要学派。1960年代起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创立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成功地解释了盘状星系螺旋结构的主要特征,确认所观察到的旋臂是波而不是物质臂,克服了困扰天文界数十年的“缠卷疑难”,并进而发展了星系旋臂长期维持的动力学理论。
张志三(1920.6.22-),物理学家。直隶(今河北)玉田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起从事发射光谱的研究,建立实验室,发展了发射光谱分析方法。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热心进行激光光谱的应用研究,促进了中国激光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的发展。
化学家:
任鸿隽(1886.12-1961),化学家和教育家。一生撰科学论文、专著和译著等身,内容涉及化学、物理、教育、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史等多方面。他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 《科学》月刊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杰出的科学事业的组织领导者之一,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成就:《科学》月刊的创建人之一;代表作品:《建立学界论》,《建立学界再论》。
曾昭抡(1899 .5.25 - 1967.12.8)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899年5月25日生于湖南湘乡,1967年12月8日卒于湖北武汉。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与化学,1926年获该校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早期从事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有机理论方面的计算,以及分子结构和炸药化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晚年从事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他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创建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该会会长(理事长)多年,又是《中国化学会会志》的创办人,自创刊起即担任总编辑达20余年。还对中国化学名词的命名与统一有重要贡献。著有《炸药制备实验法》、《原子及原子能》、《元素有机化学》等。
庄长恭(1894.12.25~1962.2.15)字丕可,化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福建泉州鲤城人。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对有机合成特别是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与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引起了国际有机化学界的重视,在国内外化学界享有盛誉。成就: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代表作:《麦角甾醇的结构》等。
丁文江(1887.4.13-1936.1.5),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事业最重要的创始人。1887年4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米巷。1936年1月5日在湘南调查粤汉铁路沿线煤矿时因煤气中毒逝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领导了中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又在该调查所推动了中国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的建立。积极从事地质教育,善于发现与培养人才。着有《芜湖以下扬子江流域地质报告》、《中国的造山运动》和《申报地图》等,对中国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图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成就: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芜湖以下扬子江流域地质报告》、《中国北方之新生界》。
翁文灏(1889-1971)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主要成就: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中国出席国际地质大会的代表油田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代表作品:《中国矿产志略》,《中国地史浅说》等。
朱家骅(1893-1963),字骝先、湘麟,浙江湖州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然以其特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学术、政府、政党等多项重要职务,与中国政局的演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现代中国甚巨。朱家骅曾是中统负责人,1920-1940年代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主要成就: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交通部部长、中国国民党组织部部长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揆,蒙古族,湖北省黄冈县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他是大清的工科进士,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对中国的能源、地震、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曾昭抡(1899 .5.25 - 1967.12.8),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899年5月25日生于湖南湘乡,1967年12月8日卒于湖北武汉。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与化学,1926年获该校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早期从事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有机理论方面的计算,以及分子结构和炸药化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晚年从事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他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创建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该会会长(理事长)多年,又是《中国化学会会志》的创办人,自创刊起即担任总编辑达20余年。还对中国化学名词的命名与统一有重要贡献。著有《炸药制备实验法》、《原子及原子能》、《元素有机化学》等。
黄汲清(1904-1995.3.22),构造地质、大地构造、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家。四川仁寿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在大地构造学、石油地质学、地质制图、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对中国的二叠纪提出了划时代的分层。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坚持对东部开展找油工作,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做出了贡献。   
生物学家:
胡先骕(1894-1968),江西新建人,植物学家,字步曾,号忏盦。江西省新建县人。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学的创始人,享有世界声誉的植物学家。毕生从事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是继钟观光后的又一位大规模植物标本采集者。一生发表植物学论文140余篇,发现一个新科6个新属和一百几十个新种。在教育上,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与钱崇澍、邹秉文合编我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提出并发表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和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代表作品:《植物分类学简编》。
陈桢(1894-1957),字席山,后改协三。动物学家、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和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在金鱼遗传、蚂蚁行为和生物学史研究上获重要成果,30年代所编着的高级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影响数代人,对中国生物学人才培养和中学的生物学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继侗(1897.8.24-1961.12.12),中国植物学家,生态学家,教育家。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开拓者,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江苏兴化,1916年就读圣约翰大学,1918年入金陵大学林科,1921年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留美,进入耶鲁大学林学研究院,1925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著有《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发展》一书。
童第周(1902.5.28-1979.3.30),字蔚荪,浙江省鄞县人,中共党员,著名胚胎学家,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因在克隆技术上的贡献而闻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后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他将雄性鲤鱼的DNA放入雌性鲤鱼的卵子内,成为首位成功复制鱼的科学家。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
气象学家: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又名绍荣、烈祖、兆熊,小名阿熊,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49年后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辟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代表作:《竺可桢文集》、《竺可桢日记》;成就: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吴兴县人。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气象科学从定性描叙走向数值预报的先驱,把数学、物理引入中国气象学的第一人。1933年自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5年赴德国,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651”卫星设计院院长。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8年10月25日在北京中关村15楼服安眠药自杀。1999年被追认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10: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学家:
.秉志(1886.4.9-1965.2.21),秉志,字农山,原名翟秉志,曾用名翟际潜,满族,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刊行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从20年代起,长期从事中国生物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工作。是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系和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创办人,中国动物学会的创始人。培养出一批不同分支领域的早期动物学家。在脊椎动物形态学、神经生理学、动物区系分类学、古生物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1950年代后,全面地研究鲤鱼实验形态学,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董时进(1900.10.18农历-1984.4.16),四川省垫江县(现属重庆市)人,1924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1925年回国,担任北平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农学院教授及院长,主编《现代农民》月刊,创办重庆大新农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同盟,创建中国农民党。1949年12月,董时进曾诚恳上书毛泽东劝阻土改。然而,他对中国土地经济和农村社会另辟蹊径的分析和精准概括的结论,被今天的中国政府一一重新认可。1950年到香港,1957年到美国,1984年在美国去世。著述《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政策》、《国防与农业》是其代表作。
医学家:
张孝骞(1897-1987),男,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膜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培养了骨干人才。论著:《一氧化碳中毒之病理作用及其治疗》、《健康者与患病者血量》、《原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的症状诊断和并发病》、《糖尿病座谈总结》、《内科学及护理》、《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溃疡病座谈会讨论总结》、《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几点体会》、《学习病机十九条的点滴体会》、《舌苔和苔质的变化与营卫气血》、《对湿瘟病的点滴体会》、《胃肠道大量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防治》、《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总结》、《大力加强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Behξet氏病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间叶瘤合并抗维生素D的低血磷软骨病一例报告》、《中国消化病研究的回顾和前瞻》、《甲状腺机能减低合并大量腹水和昏迷》、《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口服法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肝脏疾病中腹腔镜诊断与影像诊断的比较》、《如何阅读消化病学的国外参考文献》、《白塞病的消化道表现》、《PABA试验的测定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测定血清胃泌素的临床意义》等。
林可胜(1897.10.15-1969.7.8),新加坡华侨,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还是一位有趣味的多才多艺的人,对中国的贡献超出科学范围,他又是一位赤诚的爱国主义者。他是我国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也是蜚声国际的生理学家,在消化生理学与痛觉生理学两个领域都成就卓越。抗战时期,他领导医疗系统投身救国事业。日军进攻上海时,他领导了红十字医疗队参与救援。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他舍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与祖国同胞一起共赴国难,组织战地救护队,创建救护总站,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极其可贵的贡献。
黄家驷(1906.7.14-1984.5.14),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人,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33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1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研修胸腔外科,为美国胸腔外科学会创始委员、美国亚历山大胸腔外科学会会员和国际外科学会会员。1949年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兼中山医院、上海胸科医院院长。1958年调北京工作,先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林巧稚(1901.12.23-1983.4.22),又名丽咪,厦门鼓浪屿人,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是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率先对妇产科学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结果发表于《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新生儿自发性肺气肿》等文章中,主编《妇科肿瘤》、《家庭育儿百科大全》等。
严仁英(1913.11.26-),中国围产保健之母,1940获得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现年91岁。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妇女保健专家、北京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妇儿保健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主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妇幼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北大医院名誉院长。
.杨崇瑞(1891.9.6-1983.7.20),字雪丰,直隶通县燕郊镇兴都庄人,中国妇产科医师,医学教育家,中国近代妇幼卫生事业创始人,中国助产教育的开拓者。对发展中国的公共卫生妇幼保健事业及倡导、推行节制生育工作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了60年。她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助产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为民族的健康而奋斗的妇幼保健队伍。曾任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华医学会会员,美国公共卫生学会会员。
工程技术专家:
顾毓秀(1902-2002)字一樵,江苏无锡人,科学家、教育家、音乐家、诗人,清华学校中等科毕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士、硕士、科学博士,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校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正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周仁(1892.8.5-1973.12.3),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中国最早进行特殊钢和合金铸铁研究和生产者之一。他在中国率先研制成功球墨铸铁,组织引导并参与了含氟铁矿石的高炉冶炼研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为包头钢铁公司大型高炉的顺利生产创造了条件。是中国古陶瓷科学研究工作的带头人。献身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并为中国早期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的创始人之一。
.凌鸿勋(1894.4.15-1981.8.15),中国土木工程专家、教育家。字竹铭,生于广州,卒于台北。1915年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同年赴美,在美国桥梁公司实习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18年归国后,1920年代历任代教授、教授、代理校长、校长等职;20年代末至40年代,历任铁道部和交通部技正;陇海、粤汉、湘鄂、湘桂、天成、宝天铁路或路段工程局(处)长兼总工程师、管理局局长;交通部次长、代理部长以及中央设计局设计委员等职。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0年代末辞去公职,在香港从事著译。50年代初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后连任台湾石油公司董事长,1971年退休后任顾问;还担任石门水库筹建委员会委员等。
一生从事土木工程,主要是铁路工程的教学和修筑,曾负责修建陇海铁路、粤汉铁路等,其中如粤汉铁路株(洲)韶(关)段的地质、地形情况复杂,工程艰巨,他用三年半时间,使粤汉铁路在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前通车。抗日战争时期,他辗转于陇海铁路、粤汉铁路、湘桂铁路、南镇段铁路以及西南、西北各省的筑路工地,实地指挥铁路、公路的修筑、抢修工程以及开辟国际通道等,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民运输作出了贡献。
早年在美国曾参加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后与中国国内的“中华工程师学会”合并为“中国工程师学会”并多次被选为副会长、会长。1970年10月被选为台湾“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名誉会员。
著作有:《铁路工程学》、《桥梁学》、《中国铁路概论》、《中国铁路志》、《詹天佑先生年谱》、《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合编)以及由他主编的《现代工程》等。
沈怡(1901-1980),原名沈景清,字君怡,嘉兴人。历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教授兼工学部主任及实业计划研究所主任,“中国工程师学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及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著有《市政工程概论》、《黄河年表》、《黄河问题讨论集》、《沈怡自传》等,译著有《社会进化史》等。
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结构工程师,桥梁工程专家,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铁道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同时也是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科普工作者。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及北洋大学校长、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生发表200多篇论著,其中科普论著文章约占1/3。代表作:《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茅以升文集》等。
刘树杞(1890-1935),字楚青,湖北蒲圻县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3月18日出生。由湖北省官费派赴美国留学,先后在伊利诺大学和密西根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于1917年获学士学位,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于1918年得硕士学位,翌年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曾相继担任培根化学实验室、法国驻美化验室、美国窦法化验室化学师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讲师。著有《中国造型艺术辞典》等(摘自iCIBA汉语站)。
.梁思成(1901.4.20-1972.1.9),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2RD我爱研发网 ( 沪ICP备2022007804号-2 )

GMT+8, 2025-1-22 23:51 , Processed in 0.05056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