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3-6 15: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就是里面的内容,感觉不值
如何看懂 測試圖表 #1
由於近期我們引進了一些新的測試模組,在特定的 DSLR 上,我們會以 Imatest 的圖表做為一個基礎的測試架構,本文,簡單說明這些測試圖表的閱讀方式。
想要瞭解一部數位相機的特性、它的影像品質好不好,可以從幾個方向來進行。
例如:色彩的表現、在各個感度的雜訊多寡、解像力、變形、色散、動態範圍... 等。尤以「色彩」及「解像力」及「雜訊」為最常的測試項目。
色彩
在色彩、雜訊上,我們可以用 GretagMacbeth 的 ColorChecker 色表或是柯達的 Q-13 Stepchart ,一般來說, ColorChecker 色表雖有不足處,但是它很簡單,Q-13 較易反光,但可以簡單測試動態範圍的項目。
ColorChecker 色表如下所示,由上而下、由左而右,它總共有四排、24 個格子。
我們通常會給予編號 #1 - #24,他們在攝影上其實有重要的涵義,例如:
#1 可以代表 dark skin,#2 可以代表 light skin,跟膚色相關。
第三排的 #13 - #18 ,是幾個相當主要的顏色,從左而右:B、G、R 這是色彩三原色,然後是 Y、M、C ,這又是重要的三補色。
第四排的六個格子,左邊是白色、右邊是黑色,你可以想像這一排可以代表從影像的亮部、中間調,一直到暗部,都涵蓋其中。
同時,這一排大約也涵蓋了攝影上將近 4.8 f-stops!
色彩傾向
隨著 DC 的風行、DSLR 的低價化,相信各位逐漸察覺在「色彩複製」上,其實每家廠商都有其哲學、消費者也有不同的偏好。
想要瞭解相機在色彩上的傾向,我們會先定義測試環境的嚴謹性,拍攝色表,來進行分析,例如,你可能會想到比較每個格子的 R、G、B 值就可以了( 拍一張、再跟原廠的值比較 )。
但是這並不是好方法,因為人類對於 RGB 的數值,並不具直覺能力。
例如:RGB=( 169, 233, 105 ),很少人可以直接意識到它是什麼顏色,但是我如果說這是淡淡的、不是很飽和的、有點亮的綠色,相信大家就馬上明瞭了。
綠色,這在色彩學上也稱為色相,換言之,HSB 色彩模式會比 RGB 模式易懂。
在我們呈現的 Imatest 的測試圖表,也是基於這樣的直覺概念,例如下圖:
我們總共測試 #1- #18 個色彩區塊,圓圈處是 Olympus E-300 的實際表現, 方型處則是色表上的理想值,我們便很容易看出這部相機在每個測試的色彩區塊偏移的情況,這是很直覺的、很簡單的、容易懂的,比告訴我們 RGB 數值差了多少好很多。
整個座標是較大的 CIELAB 色域,而較小的、被灰線畫起來的範圍則是相機本身的 sRGB 色域。
所以,當我們有兩張這樣的色彩測試表,例如:E-300、D70,我們也可以去看看兩部相機在 #1 - #18 區塊色彩傾向的不同,以及色域的表現情況。
雜訊
#1 - #18 用來測試色彩傾向,有了上述的圖,就可以很直覺。
而最後一排( 第四排 )的 #19 - #24 ,我們則可以來看雜訊的情況。
「色彩傾向圖」理論上我們只要看一張在 ISO 100 時的就可以了。因為各 ISO 的表現應該要一致 。
雜訊的部份,我們則要涵蓋各個 ISO 值,它們會有不同的表現。
下列的圖表,涵蓋四個部份,基本上你可以只看左下的部份,想進一步瞭解,再看其它的細節。
左下的部份有一個 Middle Gray 的數值,它就是第四排的第四個(這裡也稱為 Zone 4),也就是 #22 ,我們用它來代表中灰階的色調,或是影像的中間調。
Middle Gray 後面的 4 個數值就是在 RGB 色頻及 Y 明度的雜訊值,數值越高,雜訊就越嚴重。
因為已經量化了,所以,在單機上,你只要看 ISO 100 - ISO 800 ... 等的這張圖,就可以大致明瞭雜訊的變化。
當然,我們也可以只看 Y 明度的雜訊值,但是再看 RGB 色頻,在攝影上仍然有其重要涵義,例如,筆者比較常拍人像,而人像的皮膚大多落在 R 色頻。這樣,比較一下 RGB 色頻的雜訊看來是個重要的事。
同樣,這樣的圖是很直覺的,你只要再看看數值的變化,即可以瞭解各 ISO 的表現情況。
下一篇文章,我們再來介紹解像力的部份,使用的是 ISO 12233 圖表,也會計算 SFR(MTF) 。
在此之前,你可以嘗試閱讀一下 「E-300 色彩及雜訊測試」文章,裡面包含了更多的圖表資訊。 |
|